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2013-12-29李娟
数学语言是组成数学王国的基本元素,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是数学的标志。一个数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其数学语言的掌握与积累运用必然是十分丰富的,可见,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数学语言呢?
一、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课本中对数学的概念、公式、定理等都有准确的阐述和定义,这是数学专家与教材编写者经过多次审核、推敲确定下来的,为广大师生所认可,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与广泛的认可度等特征,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当前所学的数学课本,反复识记其中的公式、定理、概念等,为学生数学语言的掌握习得、数感的有效形成及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如在教学“解方程”时,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方程。数学课本中是这样定义“方程”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一概念简洁而明晰,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必须是含有未知数,其次必须是等式,同时满足这两点要求的才算是方程。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判断x=5也属于方程的范围,因为它同时满足上述的两点要求,再仔细阅读数学课本,“方程”与“解方程”、“方程的解”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截然不同的概念,搞清楚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才能为学好方程,学好解方程做好准备。
二、教师率先垂范,准确使用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数学语言的传播者,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启蒙者、引路人。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数学语言的准确、规范使用,都会对学生起到榜样和带动作用。为此,数学教师应率先垂范,在课堂教学中规范使用数学语言,准确书写数学公式,恰当运用数学符号,正确运用解题方法。
如在圆柱、圆锥体积的学习中,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对比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比、之差往往搞不清楚。我是这样给学生总结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比圆锥多2倍,圆锥体积比圆柱少2/3;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是圆柱体积的2/3,是圆锥体积的2倍。这样的总结、概括,准确清晰,基本涵盖了相关的题型,有助于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
三、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学习数学语言
教师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课堂教学,目的是让自己的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学会使用数学语言,从而达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这时数学教师的评价、鼓励非常重要。因为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才有信心,才会大胆地学习数学语言,纠正错误;所以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数学语言,掌握数学语言,形成解题能力。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部分学生对(a+b)×c与(a×b)×c总是混淆。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错误之处,而是鼓励学生细心观察这两个算式,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区别之处。经过我的引导,这一部分学生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前面括号里是加号,后面括号里是乘号。于是,我趁热打铁,点明前面的就是乘法分配率,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率,即(a+b)×c=ac+bc,后面的是乘法结合律,即(a×b)×c=a×b×c,然后再出示相关练习,让学生试做,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只有经常练习,学生的数学语言才能逐渐习得,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四、为学生提供交流的舞台,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课后,教师应设置合作交流小组,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学习气氛及宽松的交流氛围,通过讨论让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想到的”,利用规范数学语言“说”给别人“听”并对相同问题发表各自看法,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同时定期开展数学活动课,给学生提供数学语言交流的舞台,这样既给具有较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又提高了其他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为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让学生动手操作交流,如让学生进行“折、看、想、说”。折:让学生用一张平行四边形纸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看: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想:思考这两个三角形和这个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高÷2。
学生通过交流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加以培养。为此,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