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改路上我们缺失了什么

2013-12-29郑元云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1期

课改十余年来,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都能落实到位,但是我们的教与学还存在着很多的缺失。下面谈谈课改以来我们缺失了什么?对策又是什么?

缺失之一:教师对新教材的解读不到位

当前,课程改革在教育理念、教材编写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的突破,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活力,但由于新教材的编写体系、具体内容和呈现方式等与旧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动,而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导致对教材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唯教材,二是唯学生,三是唯教师。

1.唯教材

有的教师把教材奉为“圣经”,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数学的逻辑顺序,只根据教材提供的编排顺序确定教学程序,这是典型的教条主义,他们不敢对教材提出任何的质疑,盲目迷信教材,只是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不是科学发展地、创造性地“用教材”。其实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教师可以因时、因地、因学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在教学时对教材进行重组或改编。

2.唯学生

有的教师把“以学生为主体”误解为“唯学生”,在没有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情况下,只凭主观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随意对教材进行删改,从而失去了教材应有的内涵,这是典型的自由主义。

3.唯教师

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对教材处理舍本逐末,对教材应该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视而不见,这是典型的经验主义,典型的穿新鞋走老路。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鸡兔同笼”的内容,教材的编排意图主要是想通过让学生经历“尝试和猜测”,培养学生通过列表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的教师认为用方程来得快,或者用假设法更方便,不教列表法,或者只是蜻蜓点水地使用一下列表法,一上就来用解方程或用假设法,完全违背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首先应当通过集体备课、同伴互助、师徒结对等方式加强对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与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充分挖掘新教材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与学生必须体验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其次,对各种版本的教材进行有机地整合,对教材进行重组或改编,实现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特点的完美结合。

缺失之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到位

刚刚颁布的数学新课程标准从教学实践的需要以及数学教学理论创新的角度,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四基”的要求: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教材的编写是以知识为主线,知识是明线,数学思想方法是以知识为载体,是暗线。很多教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知道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更谈不上渗透。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通过挖掘教材的内涵,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渗透以下数学思想方法:转化的思想、类比的思想、极限的思想、符号化的思想、化归的思想、对应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只要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拼命地让学生做题,对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知之甚少,完全不知道如要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数学教师要加强了解小学数学应当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在教学中加以渗透。

缺失之三: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渗透不到位

所谓“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首先是“数学”的,所从事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数学目标,没有数学目标的活动不是“数学活动”;其次是“经验”的,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包含双重意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数学经验是数学的感性认识,是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再次是“活动”的,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经验”所指的“活动”其特定含义主要是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形象操作探究活动。

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等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如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材中的《有趣的测量》,有的教师在处理“测量石块的体积”这一问题时直接给出数据后就让学生做一道数学题,用做数学题代替学生的操作,学生完全没有经历操作、测量、思考的过程,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从何谈起?

再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操作代替学生的操作,用自己的经验代替学生的经验,直接做圆柱与圆锥关系的实验,让全班学生观看,学生缺少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形象操作探究活动。

以上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司空见惯,这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百害而无一利,对渗透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毫无益处。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产生活动的欲望,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摆一摆、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证一证等具体操作活动和数学思维活动。

缺失之四: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不到位

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对提问研究得多,而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关注较少,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的解题能力强,提问能力差,缺乏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学生是有问题的,有问题的学生是没有问题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学生提问的现状

无疑可问:过去教师讲、学生听,容易变成“满堂灌”;现在教师问、学生答,又会成为“满堂问”。这两种教学方式都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认知状态,使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主观能动性。

不想问:部分学生特别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较为新颖、尖锐,若是长期得不到教师的明确答案,得不到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就会让学生逐渐失去提问的积极性。

不敢问:有些学生存在胆怯或自卑的心理,遇到问题不敢问,怕丢面子。

不会问:有的学生因为基础差、缺乏思考或对教学内容了解不够,而“无从下口”,不知道怎么问。

2.对学生提问能力缺失的成因分析

学生因素:心理因素——学生不自信,存在自卑心理,加上对教材的盲目迷信,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幼稚而被师生取笑;能力因素——因知识面狭窄,思考缺乏深度,对所学材料提不出像样的问题。

教师因素: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师习惯于“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没有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自主探索、勇于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怕失控——有的教师害怕因学生提出的问题让自己无从着手,不能给学生正确的解答,怕有失体面。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加强自主学习,让学生对所学材料提前感知,学生只有对所学材料的理解有一定深度后才能提出像样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就非常鼓励他的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一节课至少要提十几个问题,而且问题越难越好,他的许多设计方案就是受学生的启发而产生的。建议教师在课前、课中、课末都要安排学生提问和质疑问难环节,让学生习惯提问;消除心理因素,让学生敢问。实行民主教学,教师唯有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在教学中才能真正理解、尊重学生,做到教学民主,从而让学生心里感到安全、自由,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才能活跃,才会敢想、敢说、敢问;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求学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一定要围绕教学内容来提问、质疑,避免质疑问难形式化。教师还要加强示范,因为示范是最好的老师。

缺失之五: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到位

新课改以来,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在数学课上学“算”是最没有出息的,是扼杀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从而造成了当今小学计算教学的不良状况。

1.口算的地位日益下降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深化,为了较好地突出新课改理念,在计算方面,教师越来越重视情境的创设,突出算理教学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往课堂上常规化的口算训练和口算比赛,已经逐步淡出学习的舞台,口算的地位日益下降。

2.算法的归纳过于淡化

传统的课堂,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重视对算法的表述和书写,至于算理学生是否理解,教师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师更重视算理的教学,更可贵的是教师能通过图形和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算理。但是,控制不好度就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重算法轻算理,现在重算理轻算法。例如对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由于教材上没有出现算法,所以一节课下来,有的教师连一个像样的小结都没有,更别提计算方法了,学生做题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计算的正确率大打折扣。

3.巩固的时间不够充分

现在的课堂关注过程性学习,非常重视算理的研究,这样在探索过程中必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巩固练习的时间相对减少,很多时候一节计算课下来,学生没有做几道题。实践告诉我们,计算技能的培养必然要进行一系列的巩固练习才能获得。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加强口算练习。口算能力直接影响计算能力,建议课前进行3分钟的口算练习;把握好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必要的算理是需要的,但不能过分强调,只要学生会算,能够自觉运用就行了,没有必要每一步计算都要说算理。算理重在理解,应该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总结和提炼出算法,因为算法比起算理,它的指向更明确,也更具实用性。教师的教学应当既要讲清算理又要讲算法,在讲清算理的基础之上总结出算法,把握好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加强计算练习。一些较为复杂的计算必须淡出,但是计算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必要的练习是必须的,没有一定的练习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很难提升,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加强计算练习。

当然在课改中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缺失,需要我们共同去面对、去思索、去探讨,愿我们的课程改革能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