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感于“我们该怎么做?”

2013-12-29王瑛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1期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和著名化学家李运哲博士在评价中国教育传统的利与弊时指出:“教育学家都有一个共识,如果让四、五个人在一起学,一起解决问题,成绩好的同学去帮助差的同学后往往能使自己变得更强。四、五个人一起学,比老师讲半天都好,而且可以从小培养团队精神,这是学校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如今,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合作学习深入课堂,但在小组合作探索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流于形式、目标不够明确、可操作性不强和评价笼统化的现象。

一次县教研大组教学活动中《圆的周长》的教学片断,引发了我的深思。

【案例】“我们该怎么做?”(《圆的周长》教学片断)

课始,教师拿出一根绳子,绳子的一端系有一个小球,教师转动绳子,形成了一个圆。

师:小球经过的轨迹是一个圆,这一圈的长度是这一个圆的周长。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测量出老师给大家准备好的圆。

(四人小组马上围在一起,倒出信封里教师给大家准备好的三个圆、一条绳子和一把长尺)

小组1:其中一人轻轻地问其他三个人,“我们该怎么做?”“我们也不是很清楚”,然后就伸长脖子看其他小组。

(许多小组都无从下手)

小组2:其中一人说:“我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乘3.14,只要量出每个圆的直径就可以了!”他们就开始量三个圆的直径。

(经过15分钟后)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合作就到这里,请小组汇报员来汇报一下你们量的结果和发现。

(只有二个小组的汇报员举手)

小组2的汇报员:1号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直径是4厘米;2号圆的周长是18.84厘米,直径是6厘米;3号圆的周长是31.4厘米,直径是10厘米。

……

从以上案例我们发现,教师是很努力在引导学生去参与合作,小组里四个成员有明确的分工,相信这位教师平时教学中挺重视四人小组的合作。但是哪怕教师的要求很明确,学生还是感觉没有头绪,无从下手。

不难发现,在小组合作中这种现象很普遍。那么,是否有一种更有效的手段使合作更成功呢?相关实践已在这些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或经验,当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例如,就以上所论及的“小组讨论”而言,究竟什么是这一方法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去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又该如何将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和平时学习的合作有机统一,真正意义上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合作学习单”和“小组学习共同体评价”来辅助教学活动的实施,收到一定的成效。

一、设计合作学习单,引领小组合作走向成功

合作学习单是针对教学目标、围绕有关小组合作主题设计而成的,用以协助教学活动实施的一种合作学习的文本。使用学习单展开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教学方式,目的在于让学生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帮助学生成为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学习者,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和评价。

1.合作学习单主要的类型

(1)探究性的合作学习单

探究性的合作学习单,即在合作过程中提供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在合作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从而学会分析、判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这里要注意的是,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来的知识和能够独立操作的探究活动,尽量让学生自行探究,但当探究有一定难度时,给学生指出一条探究的路径——合作学习单,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体验、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逐步完成某一探究活动。

比如上面的案例我们就可以采用《圆的周长》合作学习单:

a.请大胆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b.请先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出圆的周长然后四人交流各自的想法。

c.用你们想出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和相关的量,并把你们测量的结果填入下面表格中。

小组活动单给小组活动指出了活动的路径。虽然学生的语言表述上不是非常科学,但这是学生最真实、最直接的想法。从记录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合作单的引领下取得了成功!

(2)活动性的合作学习单

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只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操作性的合作学习单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

如教学活动课《一亿有多大》的小组合作学习单:

又如《用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小组合作学习单:

a.独立思考,拼一拼能拼出几个角。

b.小组交流自己的拼法并记录。

(3)交流性的合作学习单

交流性的合作学习单,小组内四人交流是学生小组合作的主要形式,它对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评价与反思能力、充分发挥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群体互补作用等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合作交流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灵活性,如调控不当,易流于形式,费时低效等。为提高课堂交流的效益,笔者给学生提供交流性的合作学习单。

如《亿以内数的写法》小组合作学习单:

2.合作学习单的设计制作

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设计小组活动时,应在学习的重点处、难点处、拓展延伸处让学生去合作探究,作为教师,就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有所计划。虽然教学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各个环节的设计却是必要的,只有对实施过程“胸有成竹”,才能使其“有条不紊”,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达到真正有效。

设计学习单的题目。用简洁的语言让学生明白这次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如《三角形的内角和》,题目可以设计为:用不同的方法求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好合作学习的步骤。这是合作学习单设计的关键,学生的操作过程有了细致的操作建议,在交流的时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就能让学生的思维有序碰撞。教师对学习步骤的设计要根据具体内容设计,慎重考虑。只有合理的学习步骤才能为学生的学习研究保航护驾,使学生操作的可行性增强。

设计学生对这次合作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小组的学习过程及结果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小组合作中笔者认为可以安排二、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这次小组合作进行反思,找出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可以这样说,深刻的体验来自亲身经历之后的反思,学生对本次的小组合作过程进行反思,对以后的合作学习提供成功保障,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过程。

组员的分工情况。这对于小组合作开展初期尤其重要,它能让小组成员明确自己在组内分管的职责,在合作时就能发挥自己职责的潜能。为弥补学生的不同差异,可定期或有针对性地进行角色轮换,让每个组员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角色和代表集体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3.用了合作学习单后的心得体会

合作学习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为学生达到目标的一根有力的拐杖,而且能辅助学生经历过程、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使小组合作学习名副其实。当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路上走多了,走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会得以提升,合作意识也能得到加强,也增进团结、协作精神。随着学生学习和合作能力的增强,我们设计的合作学习单,形式上可以变得更多样,内涵上也可以更具策略性,我们也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合作学习单。

二、以小组“学习共同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实现评价科学化

应当提及的是,国际上关于学习活动的现代研究也从理论上为我们更为深入地去认识“合作学习”的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具体地说,在此论及的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的“情境学习理论”,而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由唯一的注重认知活动(意义建构)转向了个人的社会定位(身份),在笔者看来,只有从后一角度去分析,才能更为深刻地去认识转变的意义。有研究者写道:“我从孩子们的日记中看到他们分析事理的能力愈来愈强,从课堂中听到他们使用的词汇愈来愈清晰有理,从他们的同学互动中感受到容忍与爱心的滋生,一切的一切,让我们觉得不只是与他们共同讨论数学而已,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会做到理性批判思考、会主动学习、会容忍异己欣赏别人以及有世界观的国民。”显然,上述的变化事实也为我们切实做好“合作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应高度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和发展,而且也应重视如何建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共同体的积极一员。

如何才能有效建立这个学习共同体?笔者认为如果只对课堂中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会感觉有些单调,所以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考试成绩”、“提高成绩”和“小组团体成绩”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学生平时作业成绩”是指平时作业情况所取得的成绩;“考试成绩”是指学生新取得的每次成绩;“提高成绩”是指学生新取得的每一次测验成绩超过基础成绩的程度(基础成绩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小组团体成绩”是指小组内总成绩。比如设计这样一张表格:

每一小组成员将自己的得分写在属于自己的那一小格。表格上不仅包含有小组之间的竞争,也有个人之间的竞争,可以清楚地显示每个成员为小组赢得了几分。教师还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比赛标准,如:平时作业认真并满分可加1分;考试成绩高出目标分(由教师定,并写在表格中学生姓名的下面)几分就可加几分,满50分可以用喜欢的颜色涂满并向上升一格等等。合理公正的标准会成为学生努力的“指南针”。

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互助、友爱和共同努力。一天下午的第二节课,四(2)班的班主任神秘地对我说:“你去班上看看吴政通!”当时我的心就咯噔一下,心想吴政通是班上的优等生,会有什么问题?四(2)班这一节是活动课,只有个别学生在玩,走进教室,发现吴政通在帮助自己的同桌。他的同桌是一位潜能生,平时连4+5都得掰手指算,可这个小老师却是一次又一次耐心地指导。我心里充满喜悦,合作学习的瑰丽之花在学生中悄然开放了。

“小组合作学习单”和“学习共同体的评价”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合作的兴趣,使之推广到有课程的学习上,从而转化为一种学习的行为,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并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才资源,有效转化了后进生,全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也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民主和谐、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但尚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如小组合作研究单的设计时间占整个课时的比例如何有效控制?什么程度谓之适度?如何使合作学习单设计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心理水平,达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形式如何完美统一?……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广大教学工作者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索中来,共同努力,让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