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

2013-12-29王颖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1期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领导者,肩负着引导、辅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及学会做人的责任。作为班主任,他神圣的职责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书面知识,更在于对学生精神世界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所能达到的力度直接取决于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成与败。对症下药,知心育人,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最大体会,因为教师给学生治的是心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提是班主任必须摸清每个学生的性格,即育人先知人,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成功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科学管理班级,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必要条件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讲的就是环境可以造就人、改变人。我刚开始带六年级时,在我的管理下,班级纪律严明,学生们的学风都很好。其中有个学生成绩不错,但上课特别随便,爱讲话、做小动作。刚开始一星期,他上课总是找其他同学讲话,但没有人理他。大概是受到群体环境气氛的影响,他慢慢的安静了下来,渐渐改变了随便讲话、做小动作的坏习惯,最终成为遵守纪律的好学生。由此可见,环境可以规范一个人的行为,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设计师,首先要民主选好班干,选那些学生最信赖、最有威信、德才兼备又有一定组织和领导能力的学生做班干;要培养优秀班干、团干,让他们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班级各项工作的“排头兵”,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另外,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班主任也要定期检查,把工作落到实处,使每个学生都关心、热爱班集体,对班级有强烈的集体主义感,形成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统一和谐的班集体,使集体主义教育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始终。

二、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家庭状况,做到育人先知人

从我接班,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着手做这方面的工作。第一步,多接触学生。采取一天两次点名的方法,仔细辨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消除学生对班主任的畏惧感和陌生感,尝试着经常叫学生的名字。这样,一星期后我就能丝毫不差地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了。第二步,多到班级找学生谈心。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身体健康状况,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谈一次话,进行师生感情交流,缩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通过观察、谈话等方法,我对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了如指掌,为今后实施德育提供了依据。

三、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能力,是实施德育的前提和动力

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教师要真诚热爱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不分彼此,并把爱付诸行动,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学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爱则是师生灵魂沟通的桥梁。

四、转变问题少年,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班主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但每个学生都不尽相同,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要因人而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同样,转变问题学生工作也是如此。班主任千万不要随便给学生下结论,说某某是“差生”。所谓的“差生”是相对的、暂时的,学生们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可塑性很大,班主任应想方设法转变问题学生,引导他们走向灿烂的人生道路。具体做法如下。

1.找问题学生谈话。作为班主任要真正关心爱护他们,更要格外偏爱他们。

因问题少年思想有偏差,更需要爱。他们内心空虚、精神压抑,处在老师歧视、同学轻视、家长打骂、自轻自卑的心理状态下。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点拨,多表扬鼓励,用真挚炽热的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自尊心,不讽刺挖苦,更不要在众人面前批评数落他们,而要使他们有信心、有勇气地去痛改前非。

2.进行家访。教师、家长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教育、挽救问题学生。

我对本班的问题学生逐一家访,并耐心劝说家长不要简单粗暴地打骂孩子,要做到严中有爱、方法适当,并配合班主任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作为班主任,家访时千万不要向家长告状,那样更会使学生对教师心生反感,产生负效应。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一次不行,两次,甚至更多次。在校教师多教育,在家家长多监督,共同配合,使问题少年转变成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是家长和班主任的职责。

有的教师说问题学生难教育,我认为,不是我们的学生难教育,而是我们自己方法少,方法不适当。班主任不要强调客观理由,要多找主观原因,不是学生去适应班主任,而是班主任去适应学生。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不怕,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以至于今后不再犯错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点。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