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数学活动课教学 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2013-12-29周弘
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可采用多种方式,但必须紧紧围绕“活动”这一主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观察、探索、发现、分析、概括、联想、扩展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加深知识理解
数学课上,部分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靠死记硬套来解决问题,如果题目条件稍有变化,就无法解决,这说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他们根本没有真正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课上就可通过讲故事、集体游戏、动手操作等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引入故事:“有一天,猴妈妈摘来一个大苹果,小猴、大猴高兴得又叫又跳,小猴说我要吃四分之一块,大猴说我要吃二分之一块。一会儿,妈妈把分好的苹果拿给他们,突然,小猴大哭了起来,说妈妈偏心眼,他的四分之一块应该比哥哥的二分之一块大。说着哭得更厉害了,无论妈妈怎样解释也没有用。那么是小猴错了呢还是妈妈错了呢?”这时,老师拿出同样大小的两个苹果,请小明和小东两位同学分一分,小明分出二分之一来,小东分出四分之一来,分完后把他们分出的二分之一块和四分之一块进行比较,这时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回答:是二分之一块大。
师:请问你们在分苹果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小明: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块,其中的一块就占整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小东:首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两块,然后把这两块都再分别平均分成两块,一共就分得四块,每一块就占整个苹果的四分之一。
活动中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共同讨论,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了深化,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得到加强。
二、注重能力培养
数学活动课主要是在培养学生的听、说、练、算的能力和良好习惯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通过动手动脑训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
例如教师节来临之际,要求学生设计一张美观的、有创意的,而且面积是三平方分米的贺卡送给老师做纪念。学生测量、裁剪、设计、涂画,忙开了。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学生的贺卡陆陆续续做完了,不但达到了教师的要求,还有几张贺卡做得特别精美别致,设计也非常新颖。
一张张小小贺卡不仅体现了师生的情和意,更重要的是通过制作贺卡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设计贺卡本身就有很强的创造性,通过构思、设想、动手制作,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三、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原则,是寓教于乐的重要教学手段,是求知欲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成功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保持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的必由之路。所以科学家赞可夫曾经指出:“兴趣是学习知识的能源,是发展智力的原动力。”
例如教材上的活动内容是:“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运动员取得了运动会八百米赛跑的前四名,小记者对他们分别进行采访。一号说:‘三号在我的前面冲向终点。’得第三名的运动员说:‘一号不是第四名。’小裁判员说:‘他们号码与他们的名次都不相同。’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这时可以模拟活动请四名学生分别代表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学生由于自己扮演了活动的主角,所以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立即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这些有趣的活动,作为数学活动课教学过程的先导,能够吸引学生去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悟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创设了良好的情境。这种“啃鸡骨头”似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让学生一丝丝一点点地去寻找、去发现,越啃越有味道、越啃越有趣。
四、拓展思维空间
在教育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约束,教师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把学生局限于某种固定的维护模式,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非常被动。很多教师都在探索改变这种状态的教学方法,笔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体会到如果将常规的教学课和活动课很好地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在常规课上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在活动课上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及加深,就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总之,数学活动课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而不是搞应试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另一方面,活动课的教学对常规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补充,还是常规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实践证明,这几年来通过数学活动课的开展,学生的能力、智力、思维等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