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3-12-29朱淑凤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普遍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和接受,并不断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 “组织者” 、“合作者” 、“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定位,能够指导学生实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因此准确的目标导航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不同的遗传素质,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文环境,决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认同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就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分层要求,提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学活动才是有针对性的。教师要理性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学会等待,给部分学生达到发展性目标提供适度的缓冲。当然,教师还要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重视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二、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1.创设操作情境,发挥情境的“高效功能”——让课堂动起来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身临其境,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气氛也容易达到高潮。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组织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操作,把剪成的十六等分圆拼成一个自己熟悉的已学过的图形。要求边拼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拼出的图形近似什么形状?(2)拼出的图形面积和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3)拼出的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4)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然后各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说:“我们组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有的说:“我们组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有的说:“我们组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有的说:“我们组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创设故事情境,展现情境的“有效作用”——让课堂热情起来
创设故事情境,趣中质疑,疑中生思,使学生产生浓浓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在《9加几》的教学中,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吗?”学生:“桃子。”教师:“今天,猴爸爸和猴妈妈就要带小猴去果园里摘桃子了,你们想知道他们摘了几个桃子吗?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教师拿出桃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3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故事中的数学情境充分激活,积极地参与到题目中来。
3.创设表演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生动的表演能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最后的练习可创设“售货员与顾客”的表演:一位学生扮演售货员出示一些学习用具的价格,其余学生当顾客,谁先准备好各自所需学具付钱的方法,谁先买。有趣的买卖实践活动把认识和使用人民币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创设思维兴趣情境,促进学生成功参与
激发兴趣就是要创设求知情境,使学习知识本身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内容的内在情感因素和美感因素,展示数学知识的精与巧。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设法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具有实用性、愉悦性的教材。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教师先让学生指出一些3的倍数,然后把这些数各数位上的数字变换位置,如234、243、324、342、423、432,让学生检验,数位变换后,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怎么还是3的倍数?”随着一片惊奇,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急切想去探求其中的奥秘,参与思维活动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三、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体验数学知识的过程可以有力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1.主动汇报,交流学习
教师应创设让学生交流学习所得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如“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懂得了什么”,或“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什么”等等。而其他学生可对同学的发言做出评判或适当的补充,发言的学生也可以进行辩解。这样,学生思维活跃,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
2.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提倡学生给老师提意见,鼓励标新立异。当学生的想法与教师不一致时,不能把教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去探究问题。如学习“梯形”后,有学生问:“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可画几条高?”学生开始争论,大多数拿不定主意。此时,教师应表扬提问的学生,同时要求学生自己画图寻找正确的答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手画图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进一步理解了平行四边形中“高”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这样激发学生敢提问、爱提问、乐探究的兴趣,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因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