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态”的旋律

2013-12-29陈小彬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1期

“生态课堂”是强调在自然环境下,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体现关注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的特点,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下,学生的个性能够张扬,课堂能成为大家学习交流的平台,是大家收获的“作坊”,学生是“作坊”的主人。如何构建这样的“生态课堂”呢?下面将给出我的一些想法。

一、生态课堂应立足“生本”

作为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在课堂上得到的体验已经不只是知识本身,而是一段十分重要的生命历程,所以构建生态课堂,必须尊重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例如,在一次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课堂上,老师出示了三条信息:1.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2.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3.我国每年约有0.02%的土地被沙漠化。请大家读完这些信息后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紧跟着又出示五一农场在沙漠进行的种树实验,情况如下:胡杨,种40棵,成活36棵;白杨,种100棵,成活44棵;长穗柳,种200棵,成活92棵……学习和探究“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就活生生地植根于哪种树最适合在沙漠生长这一科学的生态问题情境之中。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经历了探究“百分数”解决如此的“生态难题”的过程,收获的不仅是百分数的意义,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究的能力得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是一种生态的理性精神的汲取。

二、生态课堂应追求“愉悦”

在课堂上,教学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师生之间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教学的效率。学生学习知识常常需要借助情感这个媒介,所以,课堂要尽量满足学生好奇、好学、好胜、成功的心理需求。

作为教师,亲切的眼神、热情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很重要。要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主次有别和层次分明,更要把握好教学节奏的快慢。要把课堂里的“害怕”彻底消除,因为课堂本身就是学生的,在课堂上犯错是学生的权利,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极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如果经常获得成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会增强,反之,如果常常失败的话,那么不但学习没有了兴趣,做事难免缺乏热情。因此,保护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才能让他们常常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例如,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尽量让学生体面又自豪地解答出来;在布置作业中,要提倡分层次作业,既让大多数学生有获取成功的机会,也要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

三、生态课堂应适度介入“载体”

多媒体进入课堂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播放课件可以直观地反映数学的教学内容,最大的优点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迅速地提供大量的信息,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课堂练习的容量明显增加。但是,多媒体的使用 也有一个度,如果使用不当,就喧宾夺主,大家被牵着鼻子走,效果就可想而知。所以数学课堂也强调低碳,更要讲究载体介入的适度性。

有位教师在上《认识三角形》一课时,当判断三条任意线段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时,出示了课件:下面每组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6厘米、7厘米、10厘米;6厘米、3厘米、10厘米;3厘米、7厘米、10厘米;14厘米、8厘米、3厘米。学生进行初次判断后,对于第三组的数据有了争议,于是教师先让学生利用小棒操作,再在小组里交流,学生的意见还是不太统一。最后,教师用课件演示了3厘米、7厘米、10厘米这一组小棒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学生终于信服了。而对于第四组的数据,学生很快就判断出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最长的一条边可以变化,怎样就可以围成三角形呢?”教师追问,并出示了三根小棒的实物,并拿起了剪刀,开始剪,当14厘米依次减少到13厘米、12厘米、11厘米、10厘米、9厘米、8厘米……学生似乎有了新的发现,并思考:此题中,当两条边8厘米、3厘米固定后,第三条边可以有多少种情况。

从这里可以看出,多媒体的载入只有在适度的情况下,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总之,生态课堂就像是一个个环做成的链,环环相扣,生命不止地循环是她的特征。其中,师生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让学生在关爱、信心、机会、帮助、知识、方法等方面有收获,教师得到的是成就、提升、享受、回应……师生共同获得的是欢乐、收获、信心,是生命的自由成长。

让我们一起营造生态的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享受学习生活的幸福的精神之旅。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