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2013-12-29周浩疆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1期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重视对学生的灌输,强调对学生死记硬背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学生个体的自我感受,忽视学生的个性要求和具体情况,因而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使语文阅读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每一堂语文课,我们都要重视导入语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课伊始,学生大多还沉醉在课间的游戏中,他们还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时,如果直接进入课文的教学,学生就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维,游离于课文之外,使课堂教学事倍功半。好的导入语,不仅能让学生转移注意力,集中精神听讲,而且能让学生深入思考,直接进入文本的学习。如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在导入时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懂得哪些谜语,并让他们同桌互猜。然后说:“老师这里有个谜语,很难猜,看看谁是聪明人能把它猜出来。”学生们议论纷纷,跃跃欲试。最后,我说:“大家听好了,这个谜语就是——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就不见。”学生们个个兴高采烈,露出自豪的笑容,很愉快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每个阶段、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以及每一堂课的学习中。就小学的低、中、高段来说,教学重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围绕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来展开的,具体到一篇课文的学习,也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刚开始,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即要求学生能做到正确拼读每一个生字,不读错字;读文时,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这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底线。课中,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要深入语言文字的内核,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主人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碰撞,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最后,还要让学生再一次回到语言文字中来,把学到的语言加以运用,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要记下每一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是习得其中的语言,并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逐步深入,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就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到精讲多读,在必要时开讲,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读文。语文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学生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学生的主观意识的生成。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让学生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给以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提供背景,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应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进行辩证的深度思考,它既是强调多读的重要作用,又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要达到“自见”,就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否则就是读千遍万遍也达不到目的。教材中有些选文,因时代、地域等原因,学生根本无法走进文本的世界。这时,作为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走进作者描绘的世界中。当然,这些背景知识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也可以提供一条线索,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的资料。比如,教学《长城》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长城,对这一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古代文明产生一种自豪感,我们要让学生走进长城的历史和相关传说中,感受长城在民族团结中所起的作用,领悟我国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再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使学生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阅读教学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从而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让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地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