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动力 成功的基石
2013-12-29王青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获得知识的动力。布鲁诺也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确,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学生有了“我要学”的意识,必然会迸发出更大的学习动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主动行为。
一、巧设疑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迸发创新的欲望,获得新的知识。如教学《牛和鹅》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但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了。后来,作者不再害怕鹅了,请你们认真读一读第五到第十一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一开始不怕牛而怕鹅?作者为什么后来不怕鹅,也不欺负牛了?这件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这些提问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问号,唤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又如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内容,了解实验过程以及结果,然后读最后一段,抓住“激动”一词提问:为什么实验的成功使教育家如此激动?以此促使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认真研读,寻找答案。
二、模拟生活
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学生模拟某一生活情景体验生活,既能使课堂有声有色,又能使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发展语言,促进交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进行“冲突”这一单元的综合活动时,我打破常规教法,让学生模拟生活片段演小品,要求学生突出矛盾。学生都积极参与,而且演得惟妙惟肖。通过表演和换位思考,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矛盾。
如教学《小伙伴》一课时,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会要求学生读课文思考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地读一读,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扮演,边演边解决问题。新颖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很快进入了课文的情境。通过“老师走下台,学生走上台”的方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入了。表演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之桥,表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表演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三、运用多媒体
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课文是名家名篇,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陶冶了情操。不失时机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各种情境,再现动人的情节与美丽的景色,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佳手段。《红树林》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写了海南岛琼山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红树林,这片“水上森林”幽静而神奇,令人陶醉。红树林对生活在海边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北方的小学生来说,“水上森林”就像一幅抽象画,他们无法从课文的描述中体会那仙境般的感觉。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通过画面对红树林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再觉得“水上森林”是抽象的了。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因学生没有见过红树林,能查到的资料又很少,对“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这段话很不理解。光靠读书上的语句,学生是无法真正感受红树林的形态的。因此,我从网络中搜集了相关图片,制成课件。在教学这个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然后适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关键词,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朗读感悟,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将语言符号转化成画面,学生能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内化语言,加深理解和体会,在悟与思的过程中享受美的乐趣。
四、积极评价
老师要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评价。回答正确的给予肯定,“对”“说得好”“你真棒”等词句会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对回答得不太完整的学生,老师不能批评,而是真诚地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获得进步。对于一些出人意料的回答,即便与文章内容不符,老师也不能批评学生,而应先肯定他敢于发言的勇气,然后指出不对的地方,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不够准确,但积极发言,大胆想象并没有错。对于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老师要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树立他们的信心。老师的赞扬和鼓励,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能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对新问题的思考。由此可见,积极而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时,学生才会主动学习,从中收获知识和能力。所以,老师要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在玩中求知,在乐中求学。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