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

2013-12-29虞小强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1期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作品的情思之美,还能感受到朗读带来的快乐,并将自己的感受和对文本的真切体验融入自己的朗读中。这样的阅读可以称得上悦读了。

然而,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片面地理解“以读为本”的观念,过于注重技巧上的指导,将朗读作为一种单一的课堂呈现形式,使朗读简单化,缺乏整体性。

如何让书声成为学生精神律动的音符,使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行动策略?

一、初读教材,整体感知

随着对第一课时研讨的深入,语文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不管教学顺序怎么变,整体朗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空让他们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明白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不管是哪个学段,拿到一篇课文,以读开路是基础。只有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从每一个字、词、句开始,通过阅读感知文本中的语言信息,才能使学生高度重视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不读熟不开讲,对师生都适用。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教师用心培养。在第一课时,很多老师都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多读,采用自由读、“开火车”读、听录音后自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对一些比较长、比较难停顿或比较重要的句子,教师要精心地示范,耐心地指导。“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在进入文本之前多读,才能为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细读深入,强化感受

新课标在阅读教学总目标中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细读课文,理解内容,有所感悟。对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是学生自主深入地读书后的一种自悟自得,是学生语感能力的体现。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以读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1.在默读中思考。读与思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读书时,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默读便于思考,默读时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结合上下文多读几遍,或停下来思考、释疑,这既不影响他人,也不受任何限制,读到动情处还可以细细咀嚼,品味再三,有效提高阅读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质量。在默读中,学生得以摆脱干扰,和文本潜心会话。在默读中,学生真正做到了独立感悟。应该说,默读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内涵,更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

2.在朗读中议论。朗读便于记忆。课堂是学生思维的阵地,教师要让学生在“水中学会游泳”。教师可以站在解读教材的高度,设计一个主要问题,拉动学生的阅读需要,让学生在读中学语言,在说中用语言,通过读读议议,建立一个立体的丰富的对话关系,使阅读更深入,理解更完善。此过程,需要教师适当引导,正确处理自主阅读感悟与文本核心价值之间的关系,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学生平等对话。通过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学生在读中学到了丰富的语文知识。

3.在回读中书写。从整体出发,抓住细节处感悟,还需要回到整体学习表达的方式。这种阅读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在文本中走两个来回”的思想。如学生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时,回读文章描写太阳下山,月亮升起的句子,感受作者通过对月色的描写把时间暗线安排在文本中的思路;学习《第一朵杏花》时,回读一下人物的对话,学习四种提示语的不同用法;学习《九寨沟》《田园诗情》《泉城》这一组文章时,回读一下文章的结尾,学习在结尾处总结全文的写法。

4.在演读中演绎。学生有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法特色的了解,就会自然产生一种与作者的心灵沟通的需要,这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辅导,如哪里要重读,哪里要拉长,哪里要加快,用图片渲染,以范读引路,学生漠然地机械地跟着读,阅读失去了滋味。不同的人对文章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学生的感悟不一定与老师相吻合,老师可以采用读中悟情、评读促情的方法进行辅导。

不管阅读的方式怎么变,形式怎么改,都是为了让学生从教材的例子中学习语言文字。为了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设计表演性朗读,如分角色读、动作模拟读等。

三、诵读积累,迁移内化

以前,我觉得在课堂上让学生背书很不可思议,应该放到课后或早读中,现在我觉得在课堂上让学生熟读、背诵课文比系统的分析讲解更有效。学生要提高语文素养,需要在读中积累语言材料。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整体吸收课文的内容,促进知识、情感的迁移内化;有助于丰富情感,形成语感。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