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雨无声 放飞希冀

2013-12-29苏竞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1期

环境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环境教育是中华民族环境保护事业与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拓展了教育领域,而且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教师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的环保卫士,成为人类和谐环境保护的缔造者。下面,我谈谈自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一、利用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宏观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微观上提供了人类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手段和方法。要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就必须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小学语文课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环境方面的科学知识。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用课件演示地球的形状,将学生生活中难以接触而课文中涉及的宇宙现象展示出来。这篇课文是环境教育的显性教材,但由于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只是凭空想象会感到很茫然。课件形象地演示出与茫茫宇宙相比地球确实很渺小。如果毫无节制地使用地球的资源,我们人类将无家可归,因为除了地球我们找不到任何可以居住的地方。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是地球人的责任。

二、理解教材,加强环境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多达几百幅,教材插图就是“物”,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联想。如教师可以利用《九寨沟》的插图进行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星罗棋布的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九寨沟慷慨地把这一切馈赠给人类,使人类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学生形成印象之后,美丽的插图唤起了学生心中保护美丽的大自然的愿望。地球上,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还有广袤的草原、广阔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古老、慈爱的地球,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宽容、忍耐,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三、挖掘教材,落实环境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素材,因为它们渗透着尊重差异性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在不影响语文教学目标,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根据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起来。环境教育方面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形成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意识。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补充了关于西沙群岛现状的资料供学生阅读。通过对比,学生思考并讨论:西沙群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巨大的变化?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地球已经千疮百孔,大自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树立人类与地球上的万物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重组教材,开展环境教育

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和课程计划的严格实施者,在教材处理上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把握新教改的理念和新教材的设计意图,并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灵活地重组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教材中有不少歌咏春天的内容,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组合起来,结合春天这一时节,围绕“颂春”的主题设计一堂“重组教材,整合教学”的语文综合课——“春天的赞歌”。 课前,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春天的文章,背诵其中的优美片段,带领学生到野外寻找春天,采集树叶、花草。课堂上,在《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声中,教师激情导入,和学生一起品读《春晓》《找春天》《春的消息》等课文和诗词。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植树种花的活动,或者收集废纸,清理河边和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垃圾等,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精心保护好周围的环境。

五、拓展教材,践行环境教育

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这样学生就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学校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如学校新建了花圃,植了草坪,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植物、建筑,发动学生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语。一学生写道:小草青青,踏之何忍?多么富有人性的标语啊!为了锻炼学生的口才,教师可以举办环保故事大赛,激发学生对遭受破坏的事物的同情情感,感受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践行环境教育。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树立环保忧患意识,对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与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