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教学初探
2013-12-29林淑燕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很显然,学生如果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就有了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学习已有的结论,还要学习结论形成的过程。亲自参与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才能将一切教育的影响内化为主体的素质。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全体学生创造实践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经历实践过程,主动获取新知。
一、营造愉悦氛围,建立自主探究的环境
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心理的变化,是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的首要条件,也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的有效手段。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要建立在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的课堂思维在愉悦中驰骋,让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在无拘无束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问,鼓励他们提出质疑,允许他们到讲台上讲解。我的课堂逐步形成了师生、生生间互相质疑、解疑的开放型教学模式,有效地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不仅敏捷,对数学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一个个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可把拘束的课堂形象化、生动化,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培养。
1.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我们在教学时,应将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设计成生动、形象、有趣且切近学生年龄特征的实操活动。儿歌中包含着一些数字信息,如果好好利用不仅可以很好地拓展教学内容,还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培养数学意识。如:“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通过这首儿歌,学生们可以很好地巩固乘法方面的知识。
2.创设故事情境。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如教学“被除数是0”的除法计算时,我给学生讲《西游记》中猪八戒偷吃西瓜的故事,学生们很感兴趣。我问他们:“还有0个西瓜,其他3个人怎么分呢?”学生们高兴地告诉我:“每个人分0个。”在接下来的计算教学中,学生们很轻松就突破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教学重点。
3.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数学无处不在。因此,我们要把生活中的数学实例融入数学课堂中,让数学课堂跳出教本走进生活。课堂中数学生活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由于课堂接近生活,学生更易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有话可讲,为在课堂中真正落实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指导合作学习,感受成功参与的喜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使学生乐学、好学,关键在于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等数学能力在学习中得到逐步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激发并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被牵着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学生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表现空间,正确引导学生,正确指导学生间的合作。这样,学生才能在合作探究的过程得到进步,与人合作的能力、纠错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等才能得到提高。如在解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一题多解,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一味地追求自主探究的形式,特意渲染热闹的气氛,却忽视了合作探究的实际意义。将那些毫无价值的问题,不能激起学生知识冲突的问题拿来讨论研究,这种做法等于浪费时间。在学生探讨时,教师的“导”一定要体现出来。探讨前,老师要让学生知道要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的分工问题,让学生学会倾听与反驳。这样的讨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才强,他们的激情才得以迸发,探究的效果才明显。
四、优化评价方式,保持自主探究的热情
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教师只看结果不注重过程,忽视学生的课堂情感和态度等严重问题。优化评价方式就是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思想,淡化结果正确与否的标准,既重结果更重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评价应从多个角度出发、多方面入手,不仅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特别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情感的变化、思维活动的过程、课堂的表现等。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进行指导性评价、激励性评价、纠错性评价等。教师也要打破单一的评价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结合起来,使数学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在评价中得到不断进步。
如教师可以在一堂课结束前,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作答。
(1)在今天的课堂上你有什么收获?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
(2)你对课堂上的哪一环节感到最满意,哪一环节感到最不满意?为什么?
(3)今天我们用到了哪些学习方法?
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分析自己的优缺点,还可以通过回顾一节课的学习过程,客观地评价这一节课的得失,使学生正确地看待学习。
五、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好处颇多。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满足感及数学的美感,能激发出浓厚的学习热情。小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如果教师为他们营造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提供更多发挥其创新潜能的机会,必能更快、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数学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转变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在教学设计、内容的选择及对学生的指导上,教师也发展了自身的组织、创新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高素质的老师,特别是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老师。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思路开阔,开启了学生的心灵之门,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法宝。这值得我们一线教师不懈追求和推广。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