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世界,从了解家乡开始
2013-12-29李苏红
人们常常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熟视无睹,对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了解不多,有时甚至用不屑的态度对待家乡的特产。苏丝畅销全国,竟然有泗阳人说:小泗阳能生产出这么漂亮的丝绸?轻视家乡的言谈比比皆是,这种不良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
一般人都有家乡情结,为什么不少人反倒瞧不起自己的家乡呢?我认为其原因一是宣传不够,二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人们对家乡的认识不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反思自己的教育引领作用的发挥。我们常常告诉孩子外面的世界有着我们无法体验的美好,而忽视身边可贵的学习资源,久而久之,孩子对家乡的了解越来越少,影响到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程度,身为家乡人的那份自豪感也随之慢慢消失了。那么,我们应如何利用好本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呢?下面我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为例谈一谈我对这方面的认识。
一、在淳朴的民情风俗中寻找温暖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教完《北京的春节》一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春节期间关注长辈“忙年”的情景,让学生认真观察、记录、整理,然后形成文字材料,春节后在班上交流。如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讲到祭灶的风俗,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晚上,人们烙糖饼吃,吃之前要先揪一小块放到灶火里烧掉,以敬灶王爷,祈望来年有好收成。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诵读欣赏”中列举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对联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春节期间自己创编春联、贴春联、读春联,感受春联与节日相映成趣的氛围;还可以带学生外出采集各家各户张贴的春联,然后归类整理,了解春联的类别和用法。
以泗水王国为体系的泗水文化是两汉遗风的重要标志,学生在参与民风民情的实践活动中,既复习了书本知识,锻炼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接受了乡土文化的熏陶。
二、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沉醉
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是一个自由而亲切的空间。泗阳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洪泽湖像一颗明珠熠熠生辉;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两岸风光旖旎;广袤的果园,四季美景各具特色。自然赋予家乡独特的魅力,使学校教育的触角得以自由伸展。在学习《乡下人家》《祖父的园子》《父亲的菜园》这类具有浓厚乡村气息的课文后,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去菜园、果园走走,直观地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带孩子们到田间地头走走,向农民伯伯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丰富见闻;秋天带孩子们去帮农民伯伯掰玉米、挖土豆、拔花生等,充分感受劳动的快乐和身为农家孩子的乐趣。这样的实践活动无疑给单调的校园生活注入了活水,孩子们自己布置的橱窗、板报、主题墙也变得丰富多彩了。学生走进自然,活跃于乡间田野、羊肠小道,不仅强健了体魄,陶冶了情操,还提高了认识自然的能力,促进了动手、思维、表达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增进了对家乡的情感。
三、在土特产品的滋养下感恩
洋河大曲、苏丝、八集小花生、洋河车轮饼、泗阳膘鸡都是泗阳远近闻名的特产,在全国市场很畅销。泗阳的桃雕,家喻户晓,其题材有八仙过海、凤戏牡丹、熊猫食竹、猛虎下山等。桃雕雕成之后,佩戴在身上或放在案头,有吉祥之意。乡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家有三棵桃,不怕野鬼号。”土特产品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拓展的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尝、欣赏、使用、收藏、馈赠等途径感受土特产品对生活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到农贸市场参观走访,认识土特产品;可以开展校园贸易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向他人推销产品;还可以让学生写解说词、广告语,绘制宣传画,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特产给生活带来的实惠,从而对心灵手巧的家乡人民心生感恩之情。
四、在灿烂的历史文化中自豪
如今,村庄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拯救村庄文化,延续村庄历史,成了人们的共识。将农村历史文化世代延续下去,教育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县的来安小学成立了农耕博物馆,高渡小学成立了洪泽湖水产文化博物馆,泗阳实验小学以本土文化和教育有机结合作为课题长期研究,并编为校本课程,这些做法都是在将本土文化发扬光大。
泗阳历史悠久,三庄汉墓成群。2002年11月,三庄汉墓出土的文物有660多件,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出土于主墓室的“弩机”,镀银镶金,闪亮如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被视为珍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县博物馆参观,通过图片、文字、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泗水王国的灿烂文化,感受先辈们的聪明才智,从而增强自豪感。
五、在文化名人的感召下励志
我县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和两千多年的建县史,文化名人灿若星辰。我国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张相文,编著过《泗阳县志》,他为近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泗阳县城南建有张相文故居。现任中国文联主席的孙家正也是泗阳人。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钱学森》等课文后,教师可以有机整合家乡名人资源,充分发挥名人的教育影响作用,让学生了解名人的成长历程,了解他们为家乡和祖国作出的贡献,学习名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可以让学生收集名人名言,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或他人;也可以开展“我与名人比童年”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只要胸怀理想,勤奋努力,小地方也能飞出金凤凰。
六、在公共场所的舞台上锻炼
乱用词语的现象在大街小巷的店铺招牌中随处可见,容易误导人,尤其是小学生。如装潢的“潢”,常被人们写成“璜”。在学习《仓颉造字》后,教师可以开展找找身边的错别字的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大胆纠错;建议学生写倡议书,向全社会发出规范用字的呼声。这项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规范写字、用字的意识,夯实了语文素养,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矿藏,它为我们提供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的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名人故居、公园等场所参观游玩,在真实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鼓励学生在公共场所采集标语、公益广告语等信息,丰富语言积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公益广告语,学以致用;组织学生到家乡的知名企业参观,了解一些商品的生产流程,感受衣食住行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和尊重劳动成果。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体验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乡村学生,要从小接受家乡优秀文化的熏陶,吸取家乡精神文明的营养。客观认识家乡后,世界在他们眼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整合体,只有这种眼界和胸襟,才能在社会大舞台上表现出自信、自强的气度,成就精彩的人生。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