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出精彩
2013-12-29董谦
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些教师虽然学习了新课程的理念,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仍进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点是理念与实践的转化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即全新的教育理念深入其心,但在付诸行动时又不知所措。这时,需要的就是磨课。
那磨课究竟能给青年教师“磨”出什么呢?
磨平心态
磨课往往都是在非正式、小范围的场合进行的,没有太多的约束。不但听课、评课人员可以轮流陈述己见,执教老师也可以穿插其中谈自己的见解,对某一有争议的话题,还可以进行辩论。磨课需要的是一种“自我敞亮”,“道不同,争相为谋”是磨课倡导的基本原则,在这种“百家争鸣”和“知无不言”的研讨氛围中,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以最放松的心理、最自然的心态来袒露自己最真实的思想。因此,磨课中的教学评论氛围是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融洽、平等对话的言论氛围,它为所有“磨课者”以真实的自我参与教学研讨提供了心理支持。
磨合过程
磨课大都是以任教者原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为基础,使参与者和任教者经历一个深层次的教育思考过程。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评价的变革,还要尊重任教者本人的设计意图、教学个性,更要考虑调整教学安排的理论依据。课堂教学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种艺术,对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或者新点子的运用,往往要经过比较、辨析、选择、应用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随着讨论的深入和扩展,常常会形成对某一专题的系统论述。
比如,一位年轻的周老师在上《锐角和钝角》公开课时,前前后后磨了六次课后有如下反思:
试教下来,虽然过程顺利,但也听出了一些问题。
1.如何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如何更有层次地引领学生把概念吃透?
2.如何让学生对锐角及钝角的范围有清晰的认识,能够成功建模?
3.如何能将练习设计得更为系统和有层次?之前的练习重点在找角,可角都是存在的吗?
收获,更多的是在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交流和对话的过程,是一种逐渐逼近教学本真的过程。磨课的目的最终是体现和展示备课团体对理想教学的一种追求。好教师也是磨出来的!
磨造团队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三个重要渠道,一是自我反思,二是同伴互助,三是专家引领。磨课中不能缺少专业的引领,否则,主要话题的讨论难以深入,缺乏系统性,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教师的专业素质难以在磨课中实现质的跨越。这就要求教师对行动背后的理念进行反复敲打,使教师的实践智慧和理论素养和谐发展。
磨炼自身
教师在磨课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形成了“好课多磨”的研究意识。
磨固专业知识。对每一个想要在公开课中游刃有余的教师而言,“磨”是根本。正如周老师所说的:“六次磨课的经历让我的认识在不断攀升,从最初的没思路,到最后的思路清晰,我真切地感受着思想的一次次升华。课只有越磨才能越精。”
磨纯专业技能。每一次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技能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尺度。因此,为公开课而准备的“磨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提纯教师的专业技能而练。周老师就表示:“在这次磨课中,我深刻感受到自己语言存在的问题,也是新教师的共性——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走。在一个问题问下去后,不能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地一个人自问自答,自导自演。”
磨实专业情意。教师在经历磨课的艰辛后,会有化蛹成蝶的喜悦。除此以外,在公开课中经历了磨炼的教师会更多地关注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逐渐形成专业自我。正如周老师谈到的:“在今后的教学研修的路上,我将会更有针对性地去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加积极地去锤炼自己。我很感激有这样的一次机会,让我体会失眠,因为在一次次失眠的夜里,引发了我对教学甚至对人生的思考。我体味着师傅说的‘磨课会让人疯掉’的感言,我期盼着师傅说的‘磨课的经历会让成长变得不一样。’于是,我怀揣着信心和新的希望踏上了新的征程。”
关注磨课的过程,看到的是上课的教师与“一群智者的对话”的“磨”的经历,看到的是那种“痛并快乐着”的对教学艺术的顿悟,看到的是那种自我审视、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成功喜悦……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