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复加:画出梅花的时代气息

2013-12-29麻雯

北京纪事 2013年4期

成长中的艺术启蒙

冯复加的童年跟艺术扯不上什么关系。50年代的湖北麻城农村,人们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除了大门上贴的门神,能够见到的美术作品非常之少。“只有极少数人家真正能在堂屋里挂上一幅画。”冯复加回忆道。村里一户殷实的家庭拥有一幅墨竹图,至今让他记忆犹新。懵懂当中,他对美术已经渐渐发生了兴趣。

升入初中后,冯复加的美术老师是一位退伍的军人,在当时也算是“见多识广”。听他讲起素描、速写等基础绘画知识,冯复加觉得非常神奇。这时候,他才对西洋画、中国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小人书对冯复加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水浒传》《西游记》等都被他翻烂了。其中的各色人等也成了他笔下最常出现的作品。

“镇上有两样事情最吸引我。”冯复加格外珍视这些绘画的启蒙记忆。一是用碳粉画人像的艺人,将照片描在九宫格上,然后放大复制。另一个则是现场作画的美院学生。第一次看到宣纸上绽放出一朵朵典雅富丽的牡丹花,冯复加的感受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有笔有墨,浓淡干湿,很有味道。”

工作与绘画

19岁,冯复加入伍当兵,远离家乡,先是奔赴徐州,后来到北京。他的美术特长有了用武之地,经常画画墙报、黑板报什么的,很快便成了部队里的宣传骨干。“部队条件好多了,我在连队墙上画大幅宣传画的时候,第一次用到油画色。”

也正是因为美术优势,没多久,冯复加就被调入团电影组当放映员。部队宣传教育抓得紧,政治处领导要求每一次电影开始前都要先播放一些幻灯片,“表扬好人好事、宣传时事”。“制作幻灯片,要在玻璃上蒙一层糯米纸,如果画得好的话,还会出现一点水墨画的效果;还有一种是胶片,画好了有一点西洋画的味儿。”在创作幻灯片的过程中,冯复加的绘画水平有了不小的进步。

然而“文革”开始了,几乎是一夜之间,许多珍贵的画谱作为“封资修”付之一炬,“想临摹都找不着资料,很苦恼”。所幸,《解放军报》上经常有一些插图,冯复加特别喜欢董辰生的画,“他画的战士生动极了,对人物的动态把握得特别好。”一有空,他便常常照着这些仅有的资料练习。

1970年,冯复加当上了文化干事,负责抓部队的文艺创作。他自己写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并获奖。由此,他由团部调到师部、兵种总部,“地位”节节攀升。1986年初,调入中宣部出版局,后任全国宣传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一度他与美术拉开了距离。但在他心中,美术依然是一座神秘而神圣的殿堂,深刻地吸引着他。“那些年虽然没有画画,但只要有机会便会去美术馆观看展览。”赏画、读画是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他的心始终和美术相通。

以“梅”开端,逐步拓展

2006年退休后,冯复加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继续写作还是重拾绘画?”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绘画,“把它看成一种精神寄托,自我修养、自我陶醉、自我欣赏。”

于是,他成为书画频道的忠实观众,经常向画家朋友请教。观摩多年来收藏的大量画册和光盘,一心一意地沉醉在艺术的海洋里。“我遵循8个字:循序渐进,重点突破。我的笔墨基础还得从头来,最初不想涉猎过多,先重点选择一样,扎扎实实练习。然后,逐步拓展,由花鸟到山水。”

冯复加最爱梅花,很自然地以画梅作为突破口。他说,画画和写文章一样,画的是生活的体验和个人品格。我喜欢梅花的坚强,“任尔风刀霜剑逼,我自欣然向天歌”;喜欢梅花的原则性与灵活性,“风霜历尽真情在,半是柔和半是刚”;还喜欢梅花的质朴无华,“挺拔精神在,无语自芬芳”。

“到如今,我画梅花已经七八年了。为了表现梅花的品格,我在画梅时注重谋篇布局,突出气势,比较抢眼,努力描绘出梅花生机勃勃的活力。”

梅花种类繁多,细分起来有二三百种,有冬梅,有春梅;或高大,或娇小;或单瓣,或重瓣;有的鲜红如烈焰,有的洁白若瑞雪,有的碧绿似美玉……梅花的高贵与美丽让冯复加沉醉其中,愈发想用笔墨来点染来描画。

“梅花是老题材了,从古到今都有。古人画梅多强调孤傲不凡,以寒、清、瘦为美,不太适合表现新时代。我比较欣赏王成喜的梅花,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报春图》给了我许多启示。他在画风和内容上一反传统的方式,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如今,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是兴旺发达的时候,梅花也应体现生机和活力,体现积极向上、令人振奋的美。画花鸟如此,画人物山水也应如此,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编辑/麻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