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缩减购债 美联储缘何举棋不定

2013-12-29刘夷

经济 2013年11期

FOMC(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决定着实让人大吃一惊。一切看似顺理成章了,按照伯南克的债券购买计划,量化宽松在“今年晚些时候”是时候退出了。但“量化宽松政策(QE)购债规模不变,每月维持850亿美元,联邦基金利率维持0至0.25%不变”的决定,将量化宽松的退出时间又置于无人知晓的境地。由于2014年财政预算迟迟不能出台,10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部分部门(机构)“关门”,近半数公务员“回家歇业”。经历了艰难的谈判,当地时间10月16日美国参议院两党领导人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接连通过法案结束政府停摆并推迟美国触及债务上限的最后时间。这个“超级大国”遇到了什么麻烦?又在打什么算盘?

经济增长势头不足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魏民告诉记者,美联储官员将美退出量化宽松的条件归结为以下4个因素:美经济状况、失业率、通胀率以及财政紧缩情况。而目前这4项指标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清华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杨思群也认为失业率、通胀预期、通胀预期溢价将是美联储关注的主要指标。

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美国GDP增长率2013年第一季度为1.1%,第二季度达到2.5%。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珏教授评价量化宽松政策:“个人消费、出口、投资对GDP增长作出了贡献。应该说量化宽松政策配合着‘再工业化战略’和页岩气的大开发,在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生产与消费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杨思群认为:“美国经济状况从GDP增长率来看是有复苏,但是这种复苏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支出增加而非私人投资增加引起的。”除此之外,消费者信心指数、制造业复苏状况、抵押贷款利率、美国经济增长预测等方面的表现均不强劲,在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定的情况下,如果突然撤出量化宽松,肯定会对经济造成不良的收缩效应。

除了下调美国经济预期,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8日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也下调了未来两年的全球经济预期。2013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强劲势头不再,欧债危机影响仍然持续,美国虽然是发达国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但目前仍然需要持续的刺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认为,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内外部经济增长动力皆不足,骤然退出量化宽松也不是明智之举。

通货膨胀难以抬头

2012年末,美联储利率会议给出的前瞻性指引曾释放信息:失业率低于6.5%;通货膨胀率上升至2.5%——只有达到这两个条件,美联储才会考虑调整货币政策。魏民告诉记者,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低位,最高时才达到1.8%,远未达到期望值。量化宽松意在刺激经济,如此大规模地增加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率上升是可以预期的。但这一次通货膨胀迟迟不愿抬头,显然让美联储失望了。那么通货膨胀率为何“撬”不动呢?《华尔街日报》评论,造成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收入下降。

家庭收入的下降在近6年美国经济衰退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魏民这样为记者形容美国当前家庭消费状况:“富人不想消费,穷人没钱消费。”目前美国收入两极分化严重,财富加速向富人集中,但富人收入增加对消费的贡献并不大,同时具有边际消费倾向的穷人越来越没钱消费,索性就不消费。AFP(法新社)华盛顿报道,美国9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略有下降,从8月份的81.8下降到79.7,低于均值80.0。据路透社消息,美国10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降至75.2,低于预期的76.0,创下今年以来最低水准。难以抬头的通货膨胀率,使量化宽松政策的表现力大打折扣。

失业率居高不下

降低失业率是量化宽松政策最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失业率也是衡量量化宽松是否可以退出的重要指标。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3年8月全国失业率为7.3%,自09年以来,失业率取得了稳步下降。

但实际上,从2007年8月实施零利率政策开始,6年多时间过去,失业率“仍然在高位”,魏民告诉记者。通过伯南克及其他美联储官员的表述,7%将作为起码标准,在失业率低于这个值的时候,量化宽松才可以考虑退出。就目前来看,美国就业形势很难达到这个理想状态。林珏评价:“美国失业率的下降是缓慢的,并且一度出现过反弹即上升的状况。今年5月份不降反升,比4月份提高了0.1个百分点,达到7.6%。失业率始终在7%以上。”

对于美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魏民还认为有失真的可能:“因为有相当一批人退出了劳动力队伍,不再被计入失业人群,意味着常规的失业率指标有可能低估了就业市场的疲软程度。”所谓的“失业率稳步下降”,可能只是真实失业率被掩盖的假象。对此,伯南克与很多美联储官员都表示,失业率已不能够完全反映美国劳动力市场状况,亦即目前较高的失业率,已经是很乐观的数据。

财政陷入僵局

“美国政府近期‘关门’,数据库关闭,很多9月份基本情况查不到。”10月上旬记者采访林珏时她向记者透露。媒体各界评价,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触底,也是受预算僵局的拖累。

宋泓告诉记者:“2014年的财政预算能否出台,债务上限能否提高,这是美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严峻问题。”魏民认为,退出量化宽松必须要考虑美国面临的财政紧缩局面。作为美国国债第一大外国持有者,美元命运也受到了中国的高度关注。

在10月7日举行的中外媒体吹风会上,我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曾作出表态:中方要求美方在在10月17日切实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债务上限争执,防止美国国债违约。作为“硬通货”,魏民告诉记者,美债仍然是世界资本最流行的去处。

为期16天的政府停摆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迟来的9月份数据显示未有明显波动,但将于11月出来的10月份经济数据不容乐观。政府重新开门是喜事,但两党达成的议案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美国政府面临的财政问题,只是将这个棘手的难题推迟到明年年初。如果届时,美国两党仍然没有解决这些难题,那么美国政府将再次面临“关门”的危险。在财政僵局难解、政府关门风险仍在的时候,贸然退出量化宽松,必然会对经济造成不良的收缩效应。

退出风险不容忽视

那么,最终美联储会怎样退出量化宽松?

虽然量化宽松政策没有真正退出,但美联储的数次“放风”已经对新兴市场国家造成了影响。宋泓告诉记者:“印度、印度尼西亚货币大幅度贬值就正在体现这种影响。”宋泓认为,此次FOMC宣布延迟放缓QE,给了新兴市场国家一个喘息的机会。但这种“仁慈”并不是出于美联储的本意,在退出量化宽松问题上慎之又慎,实在是因为量化宽松政策是彻彻底底的新事物,从出台到退出,美联储似乎要将每一步都做到最稳妥。

“量化宽松是非常规手段,在美国经济好转的时候是肯定要撤出的,而且撤得越早越好,否则后患无穷,遗留下来对世界、对自己都没有好处,但是要选好时机。现在是条件都不满足,在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退出量化宽松的操作也极具风险。在经济势头并不强劲、各项指数不稳定的情况下,再以不当的方式退出量化宽松,必然会导致市场崩盘,后果不堪设想。资金大举流入流出,将房地产价格推高,而后又让价格掉下来。摔得太重,各种行业都受到影响,摔得更严重,链条就断掉了,甚至有可能爆发新的金融风暴。”魏民告诉记者。在美联储最终决定退出量化宽松的时候,动作也应是缓和、循序渐进的,甚至在恰当的时候还会采取逆回购措施,或者采取相关补偿措施,把资金逐步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