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务型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013-12-29陈婷香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路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主动探索,不断发展语言的实践能力。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根据不同的任务化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伙伴合作、协商去完成任务。学习过程充满了反思、顿悟和自省,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认知策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真实运用任务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运用任务,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也可以为了运用而学,这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而且能不断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笔者根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创造性地设计真实任务,组织和吸引学生进行教学活动,颇有收获。
一、设计任务,激发兴趣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互动过程,而课堂是学生习得英语的主要途径。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是任务的设计者。设计任务是任务型教学的前奏,教师是否精心设计任务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从学生主体出发,依据小学生善于模仿、乐于表现、求知欲强、注意力易于分散等心理、生理特点及年龄特征,以学生学习的内容为基点,以意义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焦点,设计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教学任务。教师设计的任务应有明确的目标及活动的价值,目标应当贴近儿童的具体生活实际,且具有可操作性;任务的内容和方式应力求真实,应善于遵循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以兴趣为支点,以任务为基础,设计的任务应尽量活泼而有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象柴,即可点燃,也可捣毁。”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认知发展的过程,学生不应再被当作是等待灌满的空罐子,而应是语言和思想的积极探索者。如果给予的任务或活动没有一定的趣味性、挑战性或冒险性,学生将渐渐丧失学习动力。在教学中,任务设计应当是适合学生水平的、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的、能给学生成功感和愉快感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个体潜在的动力,而兴趣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得到乐趣。教学实践表明,越能让学生发觉有趣或愉快的任务,越能激发参与任务学习的欲望,同时学生也越乐于加入任务学习中。如在学习运动项目的单词时,可设计这样的任务:要求用“Do you like...? What do you like? ”来了解同学喜欢的运动。允许学生采访本组以后,再去采访邻组,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谁采访的人最多。这种任务灵活而有挑战性,学生个个积极开口,人人踊跃参与,不仅在短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单词和句型,而且也很好地掌握了英语知识,学生们乐此不疲。
二、创设活动,合作学习
合作性任务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如学单词时,一开始就布置任务,让全班开展小组竞赛。竞赛结束以后,给获胜的小组插上红旗。学生喜欢这样的活动,学习效力明显提高。如表演对话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各小组自由分配角色。这样,每组学生互帮互助,通力合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标中的许多语言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但在生活中学生缺少一定的应用语境,因此只有通过实践性任务活动才能架设语言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如教学完数字之后,我让学生收集一下家里用到的数字,如电话号码、手机号码等,并用英语写下来;教学完字母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收集生活中字母的简写,并了解它们的意思;教学居室单词时,我要求学生给家中物品贴上英语名称,并用所学语言向父母介绍。这样,这些实践性的任务不仅能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牢牢记住它们,也能降低英语学习的难度。
三、设计任务,真实而有意义
任务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学生年龄小,他们偏向于形象思维,贴近他们生活的东西,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3A Module7 Unit2 《Where’s my present?》教完句型 “Where’s mypresent?It’s in/under/on the hat.”后,我利用班上现有的东西设计任务: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摆放东西并问“Where’s my/the...?”另一个说出东西的位置“It’s in/under/on...”学生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兴趣十足,增强了他们对英语的求知欲和交际能力。
当然,有的课文现场是没有实物或直观教具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模拟真实情景。如教学4A Module1,Unin2 《What are they doing?》时,我设计的任务是让学生四人一组做“TPR”游戏:“Mime and say”两人模拟动作,另两人问答。如组内其中两位同学模仿做出踢足球的动作,另外两人,问:“What are they doing?”答:“They’re playing football.”这样的情景创设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很高,完成的质量也很好。
四、设计任务,富有创造性
创造性任务指任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由学生自由发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常常需要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而组织技能和团队精神在完成这类学习任务时是十分必要的。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如果老是给他们做同一种任务,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任务要不断更新。在教学3B课本中的字母时,为了避免平时如看卡片、读字母、写字母的单调教学方法。我设计了“Guess the letter”,由同桌两个人共同完成这项任务。学生A把字母写在学生B的背部,学生B要猜出是什么字母。这样轮流着写和猜,学生既玩得开心,又能学到知识,真可谓一举两得;也可以交给学生一些任务,让学生制作新颖、独特的贺卡,并写上英文祝贺语,在节日的时候互相赠送;或让他们创造性地把新的知识套用旧的歌曲和韵律诗进行自编自演,增强学生学英语的乐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任务型教学的课外延伸
课外任务是学生英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任务链中的组成部分。课外任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抄写作业,而是课堂任务的延伸,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水平,找出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而设定的内容和形式。通过课外任务的完成,学生将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获取信息……根据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英语知识与做事能力,我们可以布置如下的课外任务让他们完成。
制作型任务:根据教材的不同,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任务来学习,为特定的目的去行动,并通过完成任务来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如制作名片、贺卡,编制英语小报等。
调查型任务:是最常见的任务之一。如教学4A Module3 Travel时,我事先交代学生收集世界各名胜古迹的相关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电脑上网查询、收看英语电视节目、收听英语广播及阅读英文报刊等途径进行收集。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互相交流,介绍各处名胜古迹,并说出“I’m going to go to...”的理由,进而培养他们自主与合作学习的精神。通过调查型任务的完成,学生可以从中学习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表演型任务:符合学生好表现的特点,一直很受学生的欢迎。如举行PARTY、故事表演。
此外,也可以让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联系。如可以设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所学英语知识运用到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等领域。
六、善于激励,学以致用
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围绕着任务的完成而进行,任务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部,2001)在任务型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通过在完成教师所设计的任务中不知不觉地学会英语知识,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中把语言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完成情景化、生活化的任务中感受成就感。小学生善玩好动,乐于表扬,他们能在成功的情感体验中得到心理满足,获取自信和力量,努力追求新的成功。
“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评价中特别重视对学生的鼓励,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从而更有动力去完成学习任务,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善于激励学生,善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内驱力,尊重他们,相信他们的创造力。激励是学生成功获取知识的良好途径,是学生进步的动力,教师应扮演激励者的角色,多一些鼓励,多给予学生热情的话语、信任的微笑,不吝惜鼓励性的语言及肯定性的评价语,善于激励学生;少一些批评,允许学生出错,善用非评判性的语言和帮助学生克服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尝到甜头,并在成功的喜悦中乐于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运用和扩展,学以致用。如在《新标准英语》3A Module 11 Unit1中,学生完成了“I like...”/“I don’t like...”的句型任务后,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创造性地画出自己喜爱或不喜爱的动物或运动项目,并把自己的喜好介绍给伙伴,从而在语言的信息交流中扩展知识,达到交际的目的。在绘画练习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动,创造性得到了培养,而且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喜悦中获得了成就感,也更加乐于英语学习,课堂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生动活泼、变化互动的“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实施,为英语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这种有意义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潜能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个性,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