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须躬行
2013-12-29谢梦侠
“做中学”是美国科学家首先总结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知识来源于动作”,这些讲的都是“做中学”的道理。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数学老师刘燕对它有着独特的理解,并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地践行着!
片段:学生在“做”中探究发现
师:的确,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板书)
师:你们能利用准备的小棒,动手摆出一个长方形吗?
(学生独立进行,老师巡视)
师:摆好的同学,请你们说说是怎样摆的?
生1(边比划边说):我先拿两根长棒,摆在上、下,再拿两根短棒,摆在左、右,就行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的跟刘老师一模一样,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形象直观)
学生(哦,惊叹):再尝试摆弄。
师:刚才没有摆出来的,现在摆出来了吗?
生:摆出来了。
师:请大家收起小棒,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四人一小组,通过量一量、折一折,观察、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小组讨论)
生1:我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它们都是直角。
师:你怎么这样肯定呀?
生1:我们组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量出的。
师:你知道利用身边的学习工具来解决问题,很棒!
生2:我们组是用尺子量的方法,发现上、下两边相等。
生3:我们也是用尺子量,得出左、右两边相等。
生4:老师,我们不用尺子也能证明它的上、下两边相等。
师 :那你们是怎么证明 的呢?说说看吧。
生4:我们用“折一折”的方法,这样横着对折,得出上、下两边相等;这样竖着对折,得出左、右两边相等。
……
评析:“做中学”的宗旨就是探究发现。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亲历亲为的平台,让他们“动手”取证,得出结论。
一、“做”数学,改变学习方式
“做” 是一种过程,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通过创设情境,精讲例题,拓展练习来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在这种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思维可能还处于浅层次,即大量练习能达到的熟练层面。刘老师在这节课让学生“摆一摆——演一演——量一量——折一折——说一说——做一做”,将数学思维推到理解的层面,实现了“做”中学数学。
二、“做”数学,优化学习效果
现在的教学,是为孩子们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基的。每节课的“高效”,能否成为孩子一生的“长效”?的确,发人深省。刘老师的课,很朴实、真实,但折射出的理念,值得回味。她对这节课的定位,不是让学生仅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而是创设宽松的环境,放慢探索的节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探究体验,自主发现规律。
反思:笔者学习归来,学以致用,在此也展一己之陋见。
1.“描一描”、“摸一摸”
如教学“认识周长”一节,教师先利用班班通资源出示形状不一的树叶,让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周长,接着出示教材第44页的简笔画:树叶(有柄)、大雁、桥墩、汽车等,让学生在课本中描出它们的周长。为了提高学生们探究的欲望,教师又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出示一副中间挖有图案的树叶剪纸,又让他们描出树叶的周长。这时,教师顺势而下,安排同桌合作找一找身边的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并摸一摸物体的边线。在如:平时去做裤子,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围,就是我们的腰一周有多长。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应用非常广泛。”
众所周知将一个知识点概念化、公式化、并进行说教似乎是老教材、旧教法的惯例,枯燥无味。而本节课教师在这点上实现了大胆的突破,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小活动也逐步揭开了“周长”面纱,感性地认识了周长,让学生自我总结“周长”的含义即要领,从而实现厚积而薄发。这样学生的思维过程也由发散式训练转向收敛式训练,让两种思维方式相得益彰。
2.“画一画”、“说一说”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基础训练有这样一道习题:有一个周长400米的圆形水池,在水池周围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请问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一些“机灵鬼”不一会儿就有了妙招,他们争先恐后地汇报,400÷5、400÷5+2、400÷5+1,但大多数学生还是一脸茫然。这时教师问道:“理解了吗?”他们直摇头,教师追问:“怎么办呢?能否用学过的什么方法分析,让人一目了然?”大家异口同声:“画图”。
可许多学生刚画一会儿,就停了下来。教师抓住契机问:“画图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可在画时,有什么困难吗?”学生答:“那么大的圆形,画不下。”师:“如果准备足够大的纸张,能画得下吗?”生:“能,可也太麻烦了。”师:“我们能不能把圆形变小点,找出方法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画出较小的图,从简单问题入手寻找规律,从而自己总结出路程与植数棵树的关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做”中学、“做”中悟、“做”中得,这不正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最好体现吗?
(责编 阮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