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数学本质,让教学行为更有效

2013-12-29彭建忠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12期

课改进行得越深入,教师就越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只有进一步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更好地深入解读教材和分析学情,才能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预案,才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不断引导学生关注数学思考,进行深刻对话,凸显数学本质,把握数学内涵,最终使我们的教学行为更加有效。

一、深刻解读教材和分析学情是前提条件

1.深入解读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内容、学习素材及其蕴涵着的数学思想,并以概括、规范、结论、静止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学前,教师需将这些知识放置于单元、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把握它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把教材钻深,把编写意图看穿、摸透,教学中才能根据实际对教材做出理性、合理地加工与创造,从而真正做到活用教材。

2.深入分析学生。如果说深入解读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那么深入解读学生就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不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把握不透,对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认识模糊,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教学。因此,在对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解读的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心理特点、思维能力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教学才会更加行之有效。

二、将数学与生活进行融合是重要策略

数学教学应当遵循数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应重视与生活实际及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的联系,用数学的思维方式,逻辑地组织数学教学过程。

1. 数学源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以此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与趣味性,能使学生在升华生活经验中构建起数学模型,感悟新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

2. 生活离不开数学,将生活问题数学化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搭起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性与数学性。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可让学生回家找找身边的长方体物品,通过测量,算出实物的表面积。

3.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应用拓展”这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是数学知识的内化与升华,而具体化的过程也是数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巩固、深化学生的认知。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在学生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这个数学定律去解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直线行驶比绕过一点分两段走更近。这就将生活中常见的走路问题抽象了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并要求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释,从而有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深化数学模型,让教学更有效。

三、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是基本要求

1.依靠学生——课堂的立足点

课堂上,教师要把舞台让给学生,让出学习时间和空间,通过及时地引导和梳理,和学生一起归纳出知识要点,增强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重难点。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长度分别是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7厘米的小棒,放手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自选其中三根小棒摆成三角形。在小组汇报环节,对于学生能做、能说、能下结论的事情,我都让学生去做、去说、去下结论,我只做总结、提炼即可;而对于出现的有争议的两组情况(选取2厘米、3厘米、5厘米及选取3厘米、4厘米、7厘米的小棒),我适时地参与进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及多媒体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突破了难点。

2.关注思考——课堂的核心点

关注思考,就是关注数学的本源。例如,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在复习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分别求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的面积方法后,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空火柴盒(包含三种长方体的形状,其中火柴盒的整体相当于6个面、内盒相当于5个面、外盒相当于4个面)。我组织学生通过度量,研究这三个长方体形状的盒子各自需要多少纸皮。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更好地理解了知识。然后,我又搭起了生活与数学、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桥梁,并巧妙过渡,帮助学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系统,为学生以后活学活用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3.有效对话——课堂的生长点

数学课堂中的师生、生生互动对话应始终围绕利于学生展开思维、感悟数学思想来进行。教师要善于把生成的问题抛给学生,把对话的机会留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探究、争辩。在比较中,不断引导学生与同伴对话、与文本对话、与问题对话,真实表达、客观评价,学生在对话中发现思考的深度有差距,解决的方法有优劣,就会进一步展开思维的碰撞与交流。

四、数学化的个性评价是催化剂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其中隐含的数学信息,作正面鼓励,让评价更具有数学化和个性化,这不但能增强发言者的学习信心,也更利于其他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掌握、理解知识。

总之,不管是传统的数学教学、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还是将来的数学教学,我们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就是要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