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科学地确定教学起点

2013-12-29王全夫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12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进行教学。这样,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然而,我们教师平时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情况分析,缺少对教学起点的研究,导致教学起点与学生的实际不相吻合,或过高,或过低,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科学地确定教学起点呢?

一、时机把握——课前为主,课始为辅

教师对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的了解最好选择在新内容学习之前进行,但要合理把握时间,不宜太早。

1.课前了解:即教师上课前采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途径去熟悉学生、了解学生,从而真正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等。教师可采用与学生谈话、给学生课外辅导等方法来了解学生的真实基础,从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如《5的乘法口诀》,教学前可作如下课前了解:(1)了解学生对《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掌握情况。(2)让学生很快地数出一堆物品,观察用“一五、一十、十五……”这样五个、五个地数的学生的情况。(3)观察学生使用的练习本、文具盒等物品(这些物品上常常会有乘法口诀)。(4)让部分学生试背“乘法口诀”。

2.课始了解:即教师在课始揭示新内容后,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新内容的了解情况,教师从中观察学生的真实基础,从而确定教学起点。例如,教《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来了解学生的基础:(1)请你举例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数。(2)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对于小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知识基础——逻辑为基,现实为本

教学起点的确定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任务分析和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分析。因此,教学起点的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由教材的任务分析而来的逻辑起点;第二是由学生知识水平分析而来的现实起点。

1.逻辑起点:即与课标规定、教材学习进度相对应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教师准确把握好逻辑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计划性,更能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逻辑起点包括: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进行新知识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怎样等等。

2.现实起点:即学生实际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情感态度基础等。教师准确把握好现实起点,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现实起点包括: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新知;没有掌握的是什么内容;已经掌握的程度怎样等等。

学生的逻辑起点是静态的、基础的,现实起点是动态的、本真的。教师在分析学生的教学起点时,要以逻辑起点为基础,以现实起点为本真,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了解方法——一法为主,多法并用

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就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全部展现出已有的知识基础。为此,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谈话法:即教师利用课前或课始时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从中获取学生对知识基础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新授知识的学习态度,从而确定教学起点。谈话时,教师应根据新知预设好问题,使预设的问题具体、明确、有趣,学生乐于回答。同时,教师还要安排好问题的顺序,确保谈话时能够顺利地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提高谈话的效率。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以这样与学生谈话:(1)你知道百分数吗?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百分数?(2)你知道这些百分数(学生前面所举的例子)表示什么意思吗?(3)关于百分数你还想学习哪些知识呢?

2.前测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一个起点,然后根据这一起点,编制一些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再根据测试结果确定学生真实起点的方法。当然,假设的起点可以比逻辑起点略高一点,这样编制的试题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否则,利用前测法就可能得不到教师想要获取的信息。如《年月日》教学前,可以让学生做以下题目,以了解学生的基础:(1)填空:1年有( )个月,1年有( )天,1个月有( )天,1日有( )小时。(2)1年中大月有( ),小月有( )。(3)关于“年月日”我还知道以下知识( )。

3.反思法:即教师根据学生在前面课堂上的各种表现、作业情况以及历届学生对此内容的现实起点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教学起点的方法。例如,从《小数的初步认识》的课堂上学生说出“9.00元就是9元,2.50元就是2.5元”,教师就可以反思得出《小数的性质》的教学起点是:学生已初步感知了“小数的性质”。

四、对象选择——以点带面,兼顾全面

理想的确定教学起点的方法是教师事先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然而,目前大班额的教学现实告诉我们,这一理想的方法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时,选择的学生要具有代表性,要使所选的学生能够代表全体学生的总体情况。一般来说,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从中选取好、中、差的学生加以了解,以确保教师了解的情况客观、全面、准确。

总之,教师在确定教学起点时,要选取合理的时机与对象,采用高效的方法,对学生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进行综合地分析,以便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