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习作评改碰撞出火花

2013-12-29刘昌理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12期

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说,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说,最难写的也是作文。近年来,习作教学成了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研究重点。但是,在这些研究中,教师更多地关注习作教学过程的研究和方法的探求,而对习作的评改则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使习作教学的研究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习作评改恰恰是作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一、营造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氛围

严格地说,学生的习作不能算是文学作品,可是学生的文字即便浅显,也是他们的精神劳动成果。因此在评改时,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评改是一种交流,教师应努力营造易于师生融洽交流的氛围。

教师应在评改中摆正自己的位置,蹲下身子,与学生真诚交流,捕捉学生心灵的波动,关注学生成功时的喜悦、失意时的彷徨,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去描绘多彩的生活。

二、创新让习作评改绽放光彩

传统的习作评改离不开下面这些内容:格式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认真、文字是否有错误、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等。这些内容是对学生作文进行评改的基本点,应加以重视,可一些教师在评改时,拘泥于这些内容,使学生感到厌烦,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应正视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将学生的习作评改得一无是处,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应将自己融入学生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中,善于捕捉习作中的真情实感,呵护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多一些体贴,多一些关爱,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的某些感情被教师激发出来了,学生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反之,在评改作文时,教师轻描淡写,无的放矢,一概否定,会让学生产生无聊、压抑、沉闷的心理,使师生间的交流出现障碍,失却评改的意义。

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营造了一种和谐的交流氛围。学生情动而辞发,敞开心扉,尽情倾诉,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展露个人的想法,抒发内心的情感,这样教师评语中所提及的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不拘一格,托起孩子心中的太阳

学生毕竟是孩子,生活面和阅读面都很狭窄,用成人的眼光看学生的习作,一定是稚嫩的。教师要如伯乐识千里马一般,在看似平淡的学生习作中,发掘亮点,如名言警句的引用、精彩的细节描写、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只要有闪光点,教师都应立即抓住,在评改时给予热情的赞扬和肯定,力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应该说,一个具有习作个性的学生,并非一开始就完全鲜明地表现出来,也可能一开始总是表现在某一方面,如果教师对学生习作中的亮点,没能及时把握,对学生习作中的缺点批评过多,就会产生消极的效果,使学生觉得自己很失败。在这样的心境下,学生不可能认为自己能写出好文章。这样,学生往往会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放弃写作。学生毕竟还小,心理年龄还不太成熟,我们应采取积极鼓励、热情肯定的评价态度让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四、让评语成为习作中亮丽的风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习作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苛刻地要求学生。写评语时,教师应抓住学生每次完成习作后希望老师肯定和表扬的心理,努力挖掘习作中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评语,给予学生鼓励和赞赏,即使是对学生作文中明显的不足之处,教师也要用一种商量的语气,如:这个词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这句话意思通顺么?这个地方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会不会更好?学生习作的热情就像一簇小小的火花,是短暂的、易灭的,一不小心,那星星之火就会消失,教师若能精心呵护,它会发出绚丽的光芒。有了热情,学生才会畅所欲言,才会有创新的活力。教师在习作中的一句评语,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学生的眼睛,能看到老师看不到的东西。他们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表达不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作所为,反映自己不同的思想认识、情趣爱好,即使是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他们亦能写出自己的特色。因此,教师应慎重对待评语的书写,要因材施评,忌模式化。评语应针对学生独到的见解、真切的体验给予具体的指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发现特色,抓住特点,启迪智慧,开拓思路,调动习作积极性,提高习作能力,这样的评语才有作用。教师在写评语时,应注重说话的方式,犹如医生开药方,要对症下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评语应遵循示范性的原则,对遣词造句、书写应再三斟酌,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的作文,褒扬过分,贬斥过多,均不可取。

独具匠心的习作评语能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也许未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就是他们。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