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改变了他
2013-12-29包建红
[案例]
桌前灯下,看着学生的周记,我心绪翻腾,似乎又回到了那堂课。
那堂课是我接任这个班的第一堂语文课。讲台下,同学们很认真,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望着我。
“为什么这句话加了感叹号?”我环视教室,但没有人举手。过了一会儿,靠窗的一个小男孩慢慢地举起了手。“你来说说吧。”我走到他身边,对他说。他很意外,有点紧张:“这……这是感叹号,表示很有……感情。”他答得有点牵强,而且有点口吃。其他同学哄笑起来,他低下头,涨红了脸。
“同学们,课堂就是个允许出错的地方,你们在笑什么呢?”教室里安静了下来,有几个同学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赶紧用手捂住了嘴。我靠近他,摸着他的头说:“同学们,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他是最勇敢的,难道这点不值得我们为他喝彩吗?”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他坐了下来,眼中放着异样的光彩。
想到这儿,我重新审视了眼前的这篇周记,周记的每字每句都烙在了我的心上:“以前我是老师、同学们心目中的大草包,因不交作业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那天,您夸我是最勇敢的学生,让我第一次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包老师,谢谢您……”是的,他以前是班里最令老师头疼的学生,这点我从同学们的讨论中略有所闻。可这一周来,我分明看到了一个做作业认认真真,课堂上积极发言的他。今天的这篇周记终于解开了我这一周来的疑惑。我激动不已,拿起红笔,在他的周记本上写上了批语:“在老师的心目中,你永远是最棒的。”
是的,这一句批语是对他的肯定,也是对我自己的肯定。
[分析]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这也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原因。”是的,每个人都喜欢被赞美和肯定,变得更积极。后进生由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常常受到批评、讽刺、挖苦、斥责,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留下阴影,心理压力大,自我评价低,没有自信,逆反情绪严重,甚至厌学。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了身心的发展。作为生命的个体,后进生更迫切需要被认同,被赏识。文中的男孩,据我了解,是比较聪明的一个孩子,但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家庭教育较松,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经常因作业的问题被老师批评,久而久之,他干脆放纵自己,破罐破摔,但是在心底,他还是很羡慕那些经常受老师表扬,被老师夸奖的孩子的。
这个班是我新接的,我的头脑中没有他的任何“案底”,也不会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的过去。他本身就有一种期待在那儿,希望新老师能够喜欢他。孩子是天真的,我课堂上的一次不经意的赏识,奇迹般地让他重拾信心,调动积极性。
[反思与对策]
赏识教育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使人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致的最好方法。但是,我知道通过一次赏识就完全改变这个男孩子,那是不可能的。后进生的转变要经过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因此,我必须常抓不懈,以尊重、信任、理解、鼓励的原则来对待他,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帮助他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激发他学习的内在动力;以激励、表扬为手段,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并协同学生群体及家长,增强他的信心,促使他健康成长。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教育心得。
一、真情赏识,树立自信
花蕾渴望阳光,嫩芽渴望雨露,学生心灵的成长更需要呵护。赏识就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阳光、雨露。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和认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多依据他人的评价,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和行为。而后进生,他们得到的认同是很少的。他们心灵深处强烈地渴求被赏识,这是对爱的呼唤。因此,教师要把对后进生的赏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用充满爱的眼光去欣赏他们。关爱后进生,尊重差异,才是真正的赏识,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树立自信。
1.讲求艺术,保护自尊。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赏识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要用心把握,用爱交融,具体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艺术、行为艺术、赏识艺术上。在他们失败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肯定性的言语和鼓励性的言语进行赏识。除了运用语言的艺术,教师还可以利用动作和体态语来传达对学生的赏识,如信任的目光、赞许的微笑、深情的拥抱等,深入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得到慰藉,内心产生愉快的体验。
平常上课的时候,只要他有一点进步,我会毫不吝啬地把表扬送给他:“你今天坐得真端正!”“今天你读得真认真!”“今天的字,你写得真好!”“看到你举手发言,老师真高兴!”下课的时候,我会故意走到他那儿跟他套近乎,摸摸他的头,整整他的衣领,跟他像朋友一样聊天。平常我会让他当我的作业收发员,我有什么东西落在办公室里,总是让他去帮我拿,他很开心,跟我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2.营造氛围,给予宽容。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教师要在班集体中为后进生营造赏识的氛围,理解并打开他们的心扉使他们处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里,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爱,敢于发表见解,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为后进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宽容学生的一些错误,能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这个男孩子经过那堂课后虽然好了很多,但是维持了几周后,还是犯老毛病了。营造氛围,给予宽容,我针对这一点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平日里,我特别关注这个孩子,在上课的时候、考试的时候经常在他的身边多待一会儿,减少他犯错的机会。他一旦犯错,我首先是提醒他,和他在办公室好好地聊,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一定要管好自己,要不然老师会很伤心的。我在班上告诉其他学生,这段时间他已经进步很多了(有目共睹),一下子改掉所有毛病是很难的,但老师看得出他很努力,希望同学们能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帮助他改正错误。在我的言语引导下,在他的进步事实下,其他学生渐渐地消除了对他的偏见,特别是他的同桌成了他的朋友,经常在学习上热心地帮助他 。慢慢地,他的人气开始旺起来了,自信心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也增强了,在一些班会上能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3.搭建舞台,走向成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后进生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们即便再差,也有自己的长处。作为教师,我坚信后进生也有自己特别的才能,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例如,有些孩子学习思考能力欠佳,但动手能力很强。教师要抛弃错误的教育观念,用心地全面地看待他们,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随时捕捉并巧妙地创设教育情境,有意识地为他们搭建被赏识的舞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教育发挥功效。
这个男孩子,我发现他有个优点,就是把自己的抽屉收拾得特别干净,学习用品也总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从不乱丢一件东西。基于这一点,我利用晨间谈话的时间谈到了保持抽屉的整洁的问题,并表扬了他。我郑重宣布,基于他这个优点,委任他为图书柜的管理员,每天帮老师收拾整理书柜。那些日子,我特别关注他的工作rZFEvGVhZ78tQe9at35984zgJUQm0pRZ/Pi6fWRJD5k=,他做得好的地方,我绝不吝啬表扬。他的劲头越来越足了,有时候午休也会来我的办公室跟我聊他的工作感受。
二、引导自赏,树立自信
接纳自我,赏识自我,是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因材施教,多方引导,是培养后进生自赏能力,形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心理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多方引导,使后进生能在赏识力量的推动下,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价值,增强责任感。
一段时间后,我觉得这男孩的进步很大,就在班中开了一次主题为“自我赏识”的班会。在班会上,我让学生写写自己有哪些长处,学会自己赞赏自己。我发现他在那儿写了擦,擦了写,犹豫不决。于是,我让全班同学帮他找优点。有的说:“他上课比以前积极了。” 有的说:“他的作业比以前认真了,很少拖拉。”有的说:“我常常看到他认真地整理班级书柜里的书。”还有的说:“他很热心,帮助同学修理课桌椅。”……听到同学们热烈的赞扬,看到老师赞许的目光,他感动了。他沉浸在受人尊重的气氛中,体会到了被人赞赏的喜悦。通过这堂班会课,这男孩子觉得自己在集体里不再是无足轻重的、可有可无的人了,因而,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努力学习,以获得更大的进步。
三、家校携手,增强自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改变这个男孩子,我必须跟他的父母做好沟通工作。这个孩子之所以后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家长平常对孩子的监管太少,一有问题就打骂孩子,长期下来就造成了孩子现在这种学习状态。为此,我跟他的父母进行了好几次面谈。他的父母深知孩子的教育的紧迫性,也看到了这段时间自己孩子的可喜变化,对我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我给他们的建议是多监管,多鼓励,少打骂。他们夫妻分工合作,对孩子的作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每天除了监督他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还非常关心他当天在校的学习情况,经常打电话来询问他在校的表现。每次接到电话,我就好像看到了孩子的父母在家对孩子循循善诱的情景。孩子学习上的任何一点进步,除了靠他自己努力,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我了解到,孩子家里有奖励制度,就是孩子假如在校得到了十朵学习小红花,家长就会满足他一个小小的要求。在家校的配合下,孩子的自信心更足了,进步得更快了。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一个学期过去了,在这个孩子身上,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进步。他由一个典型的后进生变成了中等生。如今,不管是上课还是做作业,他都很认真,人活泼起来了,也开始关心班级了。
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是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赏识他们,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赏识,轻轻松松地生活,赢得社会与家长的肯定与信任。拿出真诚的心,用爱的心雨去浇灌,给那些艰难跋涉的后进生一些赏识、一些真情,用“你能行”的甘霖滋润他们的心灵,我想,在爱的沐浴下,他们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