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语文多元思维,尝试文本解构

2013-12-29韦月秀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12期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地震中一位父亲信守对儿子的承诺,在学校倒塌后不顾劝阻,始终相信儿子还活着,在夜以继日38小时里,他凭借惊人的毅力,终于用自己的双手救出了儿子和其他14名学生。课文传达出的父爱,让读者为之动容。怎么才能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形象建构,心灵获得熏陶和感染,这是本文的关键所在。

一、解构文本获得形象感悟,建构父亲形象

在课堂初读环节中,我预想让学生与文本生成对话,建构父亲的形象。但从哪里入手呢?我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入手,发挥主体探索热情,让学生从结局开始思考,以续写结局的方式探讨“这位父亲为何了不起”。学生搜索文本,获得的直观感受就是:父亲有个了不起的儿子,能够为同学着想。而父亲,则为儿子着想。也有学生认为:父亲在所有人都放弃努力的时候,依然坚持相信儿子还活着,拼命去救他,这种行为很了不起。

师:“了不起”包含什么意思?

生:非常伟大。

师:你认为这位父亲伟大吗?请用一个词语来赞美他,并围绕关键词,续写结尾。

启发学生进行续写的同时,我让学生确定文中的关键词,梳理写作思路:骄傲、感激、坚持、信念……

【反思】

我有意识地凭借对文本的尝试解构,引领学生用多元视角进行多维思考。在初读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喜剧化的角度,重新思考文本结局,通过另类的完满展现,让学生能够轻松看清一个父亲的行为。与此同时,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坚强和信念,并通过学生自我书写,将崇敬和理解建构在文本中,完成形象建构过程。

二、解构文本获得情境感染,品读父亲的信念

在对文本进行细读的环节中,我预想让学生改变文章结构,重新预设一个结局,联系上下文讨论信念的积极性。(多媒体展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第二天清晨,一个面容憔悴的父亲,瘫坐在一堆破碎的废墟上,手里抱着一个孩子,哭得无力说什么。

针对这个结局,我让学生从文本中查找线索,推断是否有可能发生。“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活着似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如果是这样的结局,你还认为他伟大吗?为什么?

生1: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永远和儿子在一起,不管任何情况,也不管生死。他始终是伟大的。

生2:不论结果如何,父亲在过程中始终坚持要和儿子在一起。他是伟大的。

生3:父亲那种坚信儿子还活着的信念,证明他是伟大的。

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我让学生品读救儿子的过程,进行联想。有学生通过画面和镜头的感染,联想到这位父亲快要虚脱了,身上有伤,满身血迹。

借此我引导讨论:“他遭受了身体的疼痛,还有哪些压力。”在文本中的细节让学生理解父亲承受的精神之痛:人们的质疑和不信任,使得这位父亲仿佛一个疯子,没有人再来阻挡;万一有什么意外,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只剩下妻子一个人了……

【反思】

我让学生找到负载着父爱的词句进行梳理、品读,而后获得深入的体验,领悟到父爱的信念。

三、解构文本,收获心灵熏陶,辨证解读父爱

在精读环节,我预想再次改变结局,目的是让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并进行适度辩论,进而从细节中体会蕴涵文本中的父爱。都说父爱如山,在文本中,阿曼达的父亲给予他的是什么样的爱呢?

在大屏幕上,一声爆炸之后,人们发现,这位父亲和儿子,永远再也没能睁开眼睛看到美好的世界。

根据屏幕展示的这个结局,我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可能呢?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学生通过课文找到线索:一位救火队长阻拦他;一位警察说过,如果坚持挖的话,不但不利于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

师:就是这样可怕的结局,这位父亲没有放弃,他依然选择要坚持自救孩子。他到底伟大不伟大?

学生展开互动辩论,反方的理由是:这位父亲失去理智,他制造了爆炸。这位父亲有点自私,如果意外发生,他就抛下了妻子;这位父亲太冒险,应该让专业的救护人员来救孩子……而当正方的理由是:这位父亲的所作所为都是因为爱。他爱自己的孩子;当孩子们遇到危险时,他不离不弃,坚持承诺要和儿子在一起;和儿子在一起,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这是伟大的父爱……

通过辩论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而这正是文本中传递给读者的最深刻的人文情怀。

【反思】

在激烈的争论中,我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见证和理解,关于父爱的两难,同时更深刻理解文本的意义,达到了学生自我解读、自主探索的目的,这是自主学习的深层确立。

我对语文文本的解构尝试是为了促进多维思考,其本质也是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对于阅读教学素材而言,给学生提供价值取向或暗示,这本身就是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目标。有基于此,我相信我的探索是有益的。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