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文化资源 丰富语文内涵
2013-12-29周新
时下,语文教学的深度、广度是语文教师热衷的追逐。这样的课堂因为文化因素而显得富有内涵,文化资源的引入也使课堂变得厚重。那么,在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我们究竟该如何利用文化资源,丰富语文内涵呢?
一、精当地整合文化资源
在执教《七律·长征》时,教师先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律诗的诗体特点,丰富文本的文化内涵。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押韵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一首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之后,教师相机导入诗人关于长征的一段话:“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这段资料的引入,既挖掘了诗歌内涵,又拓宽了诗歌解读的范围。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整合了相关的文化资源,从律诗的诗体特点,到律诗的形成时期,以及它的语言特点和分类,都向学生作了简单介绍。由于这首诗时代久远,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又了解不够,所以只能用典型的真实的诗人的话向学生描述当时的诗歌创作背景。教师精当地整合文化资源,唤起了学生的文化审美需求。
二、精妙地挖掘文化元素
文化的传承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学中的契机,有效地挖掘文化元素,引领学生亲近文化、感受文化、拥抱文化、融入文化。
如苏教版第六册《日月潭的传说》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老师你说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好好研究研究,看看这个故事究竟是不是真的,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
生2:我觉得不是真的,龙怎么能吃下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都在离我们很远的太空。
生3:我觉得也不是真的,大尖哥和水社姐是人,人怎么能变成山?
生4:而且看这篇课文的题目,我觉得也不是真的,因为传说都是人编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一般来讲,传说都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并不具有真实性。那为什么这样的传说会一直流传到今天呢?
生5:因为这个故事可以让人们知道为什么日月潭两边会有两座大山。
师: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还无法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他们只能通过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去认识这个世界。他们只能通过这样一些故事,口口相传,去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像这样的传说还有很多。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学生对于传说非常好奇,他们不仅爱读传说,更想知道这些传说背后的故事。教师就紧紧抓住了这个契机,巧妙地挖掘出了文化的元素。当这颗文化火种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学生便真实地感受到了历史文化那能够穿越时空的力量。
三、精准地走向文化创造
语文教学中不乏文化的创造,只要我们换一种眼光,把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看做是学生的一种充满创造精神的生命行为,就会发现,丰富的文化情感体验、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成功保障。在《日月潭的传说》这节课上,我紧紧抓住课文的文化内核——想象。以想象将学生有效地领入广阔的文化创造殿堂,丰富了学生的心灵体验,培育了学生的文化心理,最终精妙地走向了文化的创造。
师: 大尖哥和水社姐手拿砍刀,高举火把,来到阿里山。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他们拿到金斧头和金剪刀容易吗?
生1:不容易。
师:你从哪里觉得他们不容易?
生2: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
师:是呀,短短的一句话,小小的几个词,就能让人拥有无限的想象,这就是传说的魅力呀!你能通过这几个词来想象一下他们这一路上会遇到的艰难险阻吗?
生3:四周漆黑一团,但大尖哥和水社姐毫不畏惧,举着火把,艰难地往山上一步一滑地爬。
生4:大尖哥和水社姐被荆棘刺得遍体鳞伤,鲜血直流,但他们全然不顾,只想着早日找到金剪刀和金斧头。
……
四、精彩地构建文化桥梁
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最后一个片断,一位教师出示了这样三句话,让学生说说他们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1.我不喜欢林冲,他太谦虚、谨慎,不够豪爽,不像好汉,我觉得洪教头虽然鲁莽,但心直口快,敢于挑战,倒像好汉。——美国籍教师
2.在这三个人物中,我觉得柴进是好汉,他热情好客,仗义疏财,颇有绅士风度。——英国籍教师
3.林冲谦虚忍让,武艺高强是好汉。——中国籍教师。
中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位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对人物的评价放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大背景之下,在巧妙地沟通中西方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在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中,孕育出了多元文化的情怀,培养了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