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3-12-29刘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12期

在课堂教学中,理想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深与浅、远与近、疏与密的最佳结合,即问题要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要有充分的延展性。如何让新课标下的课堂问题设计巧妙而恰当呢?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逐层深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由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本身固有知识水平的限制,使其在阅读中对文本的解读不可能一步到位,而需要抽丝剥茧般地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因此,教师要高瞻远瞩,设计若干具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的感悟逐步推进,真正感受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魅力。

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教师可出示一连串的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索、钻研。“夏姐姐问‘我’,在夏天想变点儿什么?”“雨滴睡在绿叶上,小鱼游到小河里,他们心里会怎样想?”“当‘我’看见一个小小的荷塘时,又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如此循序渐进地设问,学生跟着文中孩子的遐想逐层深入,感受到了充满迷幻色彩的夏天生活,也激发他们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

二、开放设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雷姆特。”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积极、鼓励、平等和宽容的态度接纳学生的个性差异,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这样,学生的问答就会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

如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时,教师提问:“每个人和叶子有哪些相像之处?”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我们每个人也都各不相同,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从这一点来讲,每个人就像无数叶子中的一片。”有的说:“我觉得每个人就像叶子一样,以不同的样子生活着。”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课文内涵揭示了出来,也理解了做人如同做叶子,因为有个性,所以才美丽。

三、设置悬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阅读教学中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眼球,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

1.悬念出现在新课伊始处。如教学《特殊的葬礼》时,可先用疑问设置悬念:“同学们都知道,人去世以后家人都会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以表示哀悼。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人们却为瀑布举行了一次葬礼,这是为什么呢?”这一悬念,成功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学习的积极性大增。

2.悬念出现在情节高潮处。如《草船借箭》一课,诸葛亮先是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学生读时,似无所疑。但是,我发现他们只领会了诸葛亮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为了增加草靶子受箭的面积。至于这船头为什么非得先朝西后朝东,学生显然是疏忽了。于是,我趁机设置悬念:“如果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摆开’,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可不可以?”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联系当时的环境、气候,找根据、细琢磨。最后,他们终于弄明白了这“掉转船头”的妙用之二是为了顺风顺水,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悬念出现在课文结束前。这样,学生的探究兴趣会进一步持续下去,能为之后的接受新知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结”,巧妙推进教学进程,吸引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学生在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中,解开一个又一个“结”,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中就能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并可享受到豁然开朗的畅快,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拈精取要——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究“拈精取要”,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教师的“拈”,要建立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要“拈”在主干处、关键处、提纲挈领处。

我认为,教师可把握好“四拈”。

一“拈”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教学《菩萨兵》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朱德和红军战士为什么会被称作菩萨兵”展开学习。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理解朱德和红军战士关心百姓、像菩萨一样仁慈的光辉形象也就轻而易举了。

二“拈”认知矛盾的焦点处,就是学生在认知上最困惑的地方。如《“闪光的金子”》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徐虎作为一个普通的水电修理工与他的一颗心被人们称为“闪光的金子”之间的矛盾。

三“拈”貌似无疑,实则有疑处,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恐龙》一课的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恐龙吃的食物,可偏又写了霸王龙的外形特点。教师可于此提问:为什么不把描写霸王龙外形的句子放到描写恐龙外形的第二自然段中呢?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从而深化学生认知。

四“拈”教材前后的衔接处,可融会贯通学生的知识体系。如学习第四册中《“黑板”跑了》时,可以从回忆前一篇课文《学棋》导入:“我们刚刚学完了《学棋》这篇课文,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学生回答:“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是啊,无论做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黑板’跑了》,看看又能从中懂得什么道理?”

综上所述,富有技巧、适时适度的问题设计,就如一颗颗“小石子”,只要我们不断摸索,不断实践,精心投入,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思维的浪花激荡在语文课堂上。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