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绽放生命光彩
2013-12-29宫淑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个性化的阅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才会畅所欲言,绽放出生命的光彩。那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的生态美,体验到生命的童态之美呢?
一、自读抓关键,揣度酝酿感情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段都是诗。如何通过语言符号和学生脑海中的物景,将生命和学生的生活感情拉近呢?首先,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文章,指导学生边读边做记号,将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有所触动的语句画下来。这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而且给予了学生自主权、尊重了学生多元化的理解,也为之后的感情朗读做了坚实的铺垫。
如苏教版第十册《二泉映月》一课,第3、4自然段的教学。“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学生在朗读这两段文字时,有的是语速越来越快,语调越来越激昂;有的则把重音落在“想起了”“想到了”“听到了”等字眼上;有的则低缓地、厚重地抒发着自己感悟到的热爱生命的情怀……每一个学生都在字里行间投入了自己的情感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朗读都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之感。
二、移情体验,进入角色促情
每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感情。如何在读中触摸作者的感情脉络呢?这就需要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灵距离。教师可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切磋文中人物对话的读法,对人物表情、语气等进行揣摩、感悟。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学生在表演中进入角色,在对话中感悟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情流淌。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我”与老人的对话。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
“您老有60岁了吧?”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假如你们自己就是扫路人,假如你们自己就是作者,应该怎样来读这些话?”这样一问,就容易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距离,激起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热情。教师可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诵读,再指名几组学生分角色在全班表演读。学生参与的兴趣浓了,理解老人开朗、豁达的性格特点就水到渠成了,对老人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三、评议中推敲,渲染激情
在指名学生读时,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让学生边听、边思、边品,然后再评议。评议的学生应真诚、中肯;听的学生应虚心、思忖。这样,在比读的氛围中,学生朗读的内驱力剧增,感情朗读也会自发、自然。
如上面的对话读完后,教师可以进行引导:“你对他们的对话想说点什么吗?”学生各抒己见,表现的欲望很强烈,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学生的体会就会更充分。教师在引读中要注意气氛的渲染,要有启发性,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要在激起学生文本对话的欲望处点拨,在热情洋溢、感人至深的范读中激情。
如《二泉映月》中:“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这四个“爱”的读法,要想读好,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解: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是什么?(即四个“爱”)他的情怀是怎样通过琴声表达出来的?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称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高潮。”读到这里,教师再点拨:“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要抒发了,他要告诉人们什么呢?”(即四个“爱”)这样,学生就会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抒发出自己的情怀,读好这四个“爱”,读出对生命的热爱。
总之,不同形式的朗读,只是一种对文章内容的感悟、理解、把握程度的外观,是一种外在声音的展示,而不是一把评定感情的唯一标尺。只要用心去读,用心去体验,只要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情朗读就能落到实处,生命之壮美就会激情澎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阅读。小学生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让童心回归生活,让生活陶冶人格,让人格升华内涵,让生命绽放光彩。只有在正确引导中,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的生态美,体验到生命的童态美。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