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质疑
2013-12-29范丽芸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一、鼓励学生敢问
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首先,我们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被嘲笑的顾虑,要让学生毫无顾忌地问。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尽量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在这样积极的课堂氛围里面,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彻底的放松和舒展,才能大胆地“想我所想、问我所问”。
其次,教师在质疑上要舍得花时间,要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经历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全过程。有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一年级课文《做什么事最快乐》时,课堂上出现了一段小插曲。
生(齐说):做对别人有用的事,你就会觉得最快乐!
这时,一个学生脸涨得通红,手举得高高的。教师示意他站起来说。
生:我……我觉得小青蛙应该听啄木鸟叔叔的话。
大家一愣,都不明白他的意思,有的学生则偷偷地笑起来,轻轻地说:“他上课开小差了。”
师(耐心地):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因为小青蛙长大了也和啄木鸟一样……
(学生显得很紧张,不知道该怎样说下去)
师(亲切地):别急,慢慢想,想好了再说。
生(想了一会儿):青蛙妈妈告诉小青蛙:“做对别人有用的事,你就会觉得最快乐!”小青蛙长大了会到田野里去捉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叔叔也是在捉害虫,保护森林。我觉得他们做的事是差不多的,所以我觉得小青蛙应该听啄木鸟叔叔的话。
师:你认为小青蛙做什么事会觉得最快乐?
生:我认为小青蛙到田野里捉害虫,保护庄稼,就会觉得最快乐。
以上课例中,学生对教材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质疑,教师并没有简单地加以判断,而是耐心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引导学生会问
要想学会质疑,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从题目上质疑,从内容上质疑,从写法上质疑,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质疑,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质疑等。
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时,学生齐读课题以后,教师就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一场特殊的骗局。关于这场骗局,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从题目上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谁欺骗谁?”“为什么要欺骗呢?”“是怎样欺骗的?”“为什么和马有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问题进行板书,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在积极探究的氛围中进入课文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三、启发学生善问
学生敢问会问,接下来就是要让学生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1.启迪思维,引发思考
思考是发现有价值问题的重要条件,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启发,思维碰撞后才能产生质疑的火花。如在执教古诗《暮江吟》一课时,教师故意质疑“铺”字的用法。
师:我有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用了一个“铺”字?可以把它换成别的字吗?
生1:可以换成“射”“照”“映”……
生2:可是我觉得这些都不如“铺”字好,因为当时夕阳离水面非常近,“铺”字让我们感觉水面上都是夕阳的光。
生3:“铺”字让我们感觉到当时的光是十分柔和的。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太阳就在不远处,在你视线的前方,它把所有柔和的光全部斜斜地铺在了水面上……谁愿意将此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诗人在遣词用字方面,可谓有“两句三年得”的细微。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铺”字的妙用,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通过讨论比较,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美,也体会到了诗人用词的准确性及中国语言文字之美,这样的感受更加深刻、更加主动。
2.深入思考,不浅尝辄止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的深入中把握课文内容。如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在课文中要反复写到雾呢?”小说的一个要素就是环境描写,学生能在这一方面思考质疑,说明他们的质疑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提问,然后将问题抛给大家。通过回顾全文,与学习伙伴交流,学生不难发现,“雾”这一环境要素在文中的作用是:首先,雾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雾就没有这次的海难;其次,雾越来越浓,救援难度也越来越大,而大自然的力量并没有战胜船长的意志;最后,雾还渲染了当时人物的心情。这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全面,阅读也更加富有实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从而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中,让他们各抒己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