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一个自由快乐的阅读课堂
2013-12-29孙晋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味,要求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人文阳光的照耀下幸福健康地成长,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语文的快乐。因此,我认为,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构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幸福快乐的阅读环境,还学生一个自由快乐而又充满幸福感的阅读课堂。
一、把快乐自由的阅读空间留给学生
1.莫让“告诉”掩盖学生的天性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体验、探究和感悟。在阅读课堂上,千万别让“告诉”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教师要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展示,让体验在学生自我的认知中提升。如《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展示的是“思念亲人,思念家乡”这诗词史上反复吟诵的主题。教学中,我并没有将课文内容简单地进行介绍,而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了一个朗诵会。在朗诵会上,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直到活动结束时,他们依然兴致勃勃,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使朗诵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也在阅读与朗诵中,在自我展示中得到了快乐与幸福。陶行知说过:“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我想说:给孩子一个想象的余地,让他快乐放飞,怎么想就怎么说。想象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2.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空间
叶老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后,接下来就是大量的阅读实践了。而自我阅读中,只有放飞学生自由阅读的翅膀,学生才会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才会得到升华,幸福指数才会得到提升。如《给予是快乐的》一课,记叙了保罗在与小男孩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道理。课文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样的课文从知识的角度去讲解并不难,但要让学生感悟课文的内涵却非常困难。我通过组织学生自由阅读《能给予就不贫穷》《苹果树》《信箱里的花束》等文章,将书本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将阅读与讲解相融合,将自由阅读和集体感悟相统一,加深了学生对“给予”的认识,使学生领悟到了文章的精妙所在。
3.让学生和文本一起融入自然
大自然给予我们很多美好的东西,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美的享受,使我们感受到快乐,感受到幸福。阅读是对自然的一种体验,它离我们很近,而让学生亲近自然、阅读自然、体验自然、感悟自然,会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阅读。如有一次,我正在上课,不知不觉中鹅毛大雪飘然而至,天地一片苍茫,学生们的心早已飞到了窗外。于是,我带领学生来到了操场上。顿时,他们就如放飞的小鸟,活跃在操场的每个角落。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摸,用心去体会,最后用语言表达了对雪的喜爱。这既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又丰富了他们的情感。学生从自然中感悟出了文字之美,又从文字中感悟到了快乐和幸福,将文本和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在自由中体悟到了大自然的美。
二、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阅读中感受快乐
我们经常说:语文课应该姓“语”,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苏教版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中一段描写春天美丽的景色的文字:“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我让学生一遍遍地读,在自我感悟、自由赏读、细细品味中,他们体悟到了自然之美。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你们也想写一写春天的美景吗?”于是就有了学生的“漫天的云朵是她洁白的裙衫”“滚滚的春雷是大自然前进的脚步”“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等美好语句。文学浸润着每个学生的灵魂,他们在阅读中感悟,在写作中体验,把对文章的理解、看法、想法通过文字、图画、诗词、曲谱等不同形式表现了出来,提升了阅读的成就感。
此外,现代教育媒体也为学生自由快乐的阅读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例如,在教学《桂花雨》时,由于学生对桂花一无所知,就难以想象桂花雨的场景。而利用多媒体,将摇桂花的场景清楚地展现给学生,就能引起他们探究和交流的兴趣。再如学习《黄山奇松》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了“黄山四绝”的奇观,让学生欣赏。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对黄山的“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课文也就愿意学、乐于学了。多媒体的运用架起了学生阅读和体悟间的桥梁,使学生的阅读充满了快乐与幸福。
我们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地呼吸、快乐地成长、幸福地生活,享受阅读课堂的智慧,吮吸文学的营养,用阅读滋润生命的年轮,让生命在阅读中放射光彩。我们也期待每一位教师都能打开我们的耳朵,敞开我们的心扉,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成功的机会奉献给学生,开启学生那一扇扇美丽的心门,让学生在课堂中读出阅读的快乐、读出阅读的幸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趣的情绪怎能激励别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又怎能鼓舞人呢?”在阅读课堂中,我们不妨和学生一起走进教材,走进作者的心灵,让学生达到主客体的协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让学生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在不知不觉中被美所熏陶浸润,从而达到性格的塑造、情感的享受。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