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抓文本阅读的“细读点”

2013-12-29王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12期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过程中,不可能对文本达到全方位的解读,因此“细读点”的确定是关键,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目的的实现。笔者在此谈谈如何在语文阅读中抓好“细读点”。

一、在关键处细读,牵一发以动全身

古人读书,认为“看文字如抓贼”,对关键的词句不能轻易放过。优秀的文章之中,总有几个关键的词句寄托着全文的思想,对文本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就是“文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领学生抓住“文眼”进行品读。

1.抓中心词细读

例如,在学习《杨氏之子》一文时,文章第一句“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就是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就是围绕这一句展开描写的。在教学中,我抓住“聪惠”一词引领学生细读。我问到:“‘聪惠’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后回答:“‘聪’就是聪明,‘惠’就是很有智慧。”我再问:“‘惠’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意思?”学生纷纷举例:“优惠、恩惠、贤惠等。”然后,我再让学生品读课文,让他们思考文中的“惠”除了智慧的意思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意思。由于前面已对“惠”字的丰富内涵进行了分析,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杨氏之子不仅聪明有智慧,而且还很懂礼貌,是个贤人。抓住这样的文字进行细读,既能丰富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

2.抓重点词句细读

例如,《爱如茉莉》一文描写了真爱如茉莉花般清香,看着简单平淡,但却持久而感人至深。在阅读教学中,我抓住了文中的几个关键词语引领学生细读。如第五段“一只手紧握住妈妈的手”一句,我让学生带着四个问题进行品读:(1)爸爸为什么要紧握住妈妈的手?(2)一直握着妈妈的手睡,所以爸爸怎么了?(3)由于被爸爸紧握住,妈妈的手怎么了?(4)从文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或一句诗来说说?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学生们走进了文本,体会到了真爱,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二、在特别处细读,读出文字的精彩

美文之美就在于作者运用独特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使人越是深入阅读,越是感到无穷的意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中这些特别的语言现象,带领学生读出文字的精彩,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1.品读独特的表达形式

例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在这一句中,作者连续用了四个“立刻”。为什么作者要这样重复使用?能不能用其他词语来替代后面的几个“立刻”呢?学生们想到了“马上、立即、迅速”等词语,并进行了比较阅读。读后,有学生说:“文中的四个‘立刻’更能形象地体现母亲工作的单调、辛苦,让读者更能体会到母亲的爱。”在这里,作者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当时震惊、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细读,学生领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艺术。

2.细读文本标点符号之妙

在《跳水》一文中,写船长拿着枪对着儿子这一段,作者连续使用了八个感叹号。为了让学生读出作者的用意,我引导学生进行细读。我提问:“同学们,在船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站在桅杆顶端时,他有怎样的想法?”学生说:“非常紧张,担心孩子摔下来就没命了。”我又问:“那他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儿子逼他往下跳呢?”学生品读后想到:“在当时危险的情况下,尽快跳到海里是唯一的选择。”我进一步提问:“如果把句子里面的感叹号都改为逗号,行不行?“学生回答:”这里连续的感叹号,体现了当时船长焦急的心情,以及船长不容置疑的语气。如果改为逗号,就感觉比较平淡了。”

可见,就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也能在文章中起着大大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作者独特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进行细读,就能读出文章的精彩。

三、在留白处细读,此处无声胜有声

文本中的留白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在文本恰当的留白处引领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从无字文章中读出广阔的天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

1.在情感留白处读出丰富

例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有一句:“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这里有彭德怀丰富的心理活动,然而作者却采用了留白的方式,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我抓住这处留白,引导学生进行细读。(1)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怎样?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2)彭德怀摘下军帽后,他有哪些动作?他的心里又有怎样的想法?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走进文本情境中,使他们体会到了文本留下的丰富情感。

2.在文末空白处品味余音袅袅

有的文章,在末尾处的留白能给人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就如无字的天书,耐人寻味。例如,托尔斯泰的《穷人》一文,在文章结尾处给人留下了巨大的空白,使学生产生了非常想了解渔夫看到西蒙的两个孩子后的情景。对此,我引导学生续写空白:“同学们,当桑娜拉开了帐子后,渔夫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他们会有怎样的对话?他们又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动作呢?”学生们纷纷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续写。通过续写,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主人公生活的艰辛及善良的品性。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