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言点 凸显语文味
2013-12-29眭如军
说理性课文没有散文那撼动人心的语言,没有小说那扣人心弦的情节,其大多是通过质朴、简约的语言,平常、普通的例子来说明一定的道理。很多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时,常常忽视课堂中语言的训练,易上成思品课。因此,教学时需要根据说理性课文的语言特点,精心选择具有规律性的适合学生认知程度的语言现象作为训练内容,用一个语言点来深化对文本的认识,以一个训练点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进行方法的传授。
一、聚焦关键点,牵一发动全身
一篇课文,可利用的语言文字训练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一节课内,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和知识都教给学生。为此,就必须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点的提炼,即根据学习目标、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 ,把既有语言训练价值又有助于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段等方面的语言文字提炼出来,进行咀嚼、品味。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笔者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引领全文学习。文中最后一小节这样说:“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笔者先以两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一是“最大的一穗”指的是什么?学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寻找的那棵最大的麦穗,也可以联系实际说是人生中的最大的追求。二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没有摘到那最大的麦穗,为什么?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前面段落的学习,就让学生读读课文二、三、四小节再回答。在交流中,教师渗透读书的训练,引导学生紧扣描写弟子们表现的词语体会他们“东张西望”、“错失良机”,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该实实在在,“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该怎样做。学生可以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表述,“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明白要把握好眼前的一穗;也可用课文最后一句话来说,“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明白要抓住眼前的机遇这一道理。
二、寻求潜力点,自由释放情感
自由生发个性化语言是指当学生徜徉于文本情境之中时,物我两忘,情思飞扬,于文本的“敏感”之处自由驰骋,进入“文我合一”的巅峰体验。这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感最高的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独具慧眼,寻找文本中具有深刻意味与升华情感的潜力点,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捕捉语言训练的先机;以和谐积极的训练情景,引趣激情;以独具匠心的训练点设计,化平凡为神奇。特别要寻求语言与情感的突破口,以此为语言的训练点,以诱发学生内心情感达到“悱愤”状态。在引导学生释放情感的同时,帮助他们激扬文字,升华情感。
《只有一个地球》旨在唤起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保护地球的意识。这类课文说理性较浓,课堂上常常充斥着分析与口号。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时独辟蹊径,紧扣“人类的母亲”一词,给地球这个宇宙中的客观存在体赋予了情感化因素。王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读课文中感知和体会课文中表达的人类的贪婪、地球的伤痛。尽管只是初读课文,但学生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已经触摸到地球母亲受伤的胸怀,感受到地球母亲的痛楚与悲哀。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投进地球母亲的怀抱时,他们的自由天性舒展了,他们尽情地诉说着自己的独特心声——那就是用心在说,用情在说。整个教学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情境,洋溢着感性的气息,教师、学生、文本进行着深刻的对话,师生的生命感悟在课堂上得到尽情地表达。
三、巧用空白点,丰盈内心体验
说理性文章同其他文章一样,文本中往往饱含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留下了能放飞读者思维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就是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往往有不可言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对这样的资源,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它,巧妙地将其设计成许多富有情趣的语言训练点,并引导学生加以实践运用,在运用中品出个中奥妙,提升他们的言语表达力,同时丰盈他们的内心体验。
四、捕捉闪亮点,感受语言魅力
每一个文本,在其外在的语言形式中必然有许多“闪亮的眼睛”。它可以是文本的“文眼”,也可以是文本中写得最精彩的语言亮点,也可以是文本中凝聚情感最强的一个或是几个关键性的词语等。因为这些“闪亮的眼睛”的存在,使得文本语言读来韵味十足,说理性文章也不例外。对这些语言,我们教师必须要设计一定的训练,充分利用它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感受力、品味力等,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如,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的语言文字虽然表面看来质朴、简约,少有作者本人感受的恣意铺排和激昂喷涌,但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从作者的心中汩汩溢出,真挚、细腻,字字见力、句句含情。如写水滴的“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等。这些文字就是这篇课文的“闪亮的眼睛”。其中所蕴含的是绵长而隽永的意味。意味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的光泽、气韵、神采。语言文字意味的把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沉入文本的字里行间,用心触摸文字的质地,感受文字的体温,把准文字的脉象,体味文字的气息。只有这样,才能感受语言的魅力。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