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问”留给学生“提”
2013-12-29陈笑笑
学起于思,思源于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一堂好课往往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为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当前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矫枉过正,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教师牢牢把握“问”的话语权。笔者认为,教师与其紧握话语权,倒不如及时更新观念,勇敢探索实践,转换教学形式,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既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又可以充分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那教师该如何指导高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一、更新观念,鼓励学生“敢问”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对世界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当面对不很了解的知识和不太熟悉的环境时,他们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世界认知的渴望。这时,教师如果及时更新观念,改变“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勇敢地提出问题,或许就能够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或师生、生生间的协作探究解决问题。牛顿正是敢于追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发现了影响深远的物理学定律——万有引力;瓦特正是好奇于“热水炉上的茶壶盖为什么会被顶起”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正是疑惑于“浴缸的水为什么会漫出来”发现了浮力原理。世界上有成就的科学家大多是敢于发问,善于发问的人。教师将提问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就是要鼓励他们跳出思维的条条框框,勇于发问,并用自己的方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在鼓励学生敢问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勇于发问是学习者的权利,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面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要放松心态,克服自身的害羞心理,勇敢地向同学、老师、家长等大胆提问。
二、提供平台,帮助学生“能问”
不少教师在尝试将课堂提问的话语权还给学生之初,常常会遭遇没有学生提问的尴尬。究其原因,不是学生心中没有问题,而是因为长期受“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习惯了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从而变得“不会”提问也不愿提问。作为高年级的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平台,给他们创造机会,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质疑发问的好习惯,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做好铺垫。
我们可以在每节语文课的最后预留5~10分钟,以问题无对错、无大小为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解放思想,自主提问。另外,我们可以适当延伸和拓展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提问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我们可以建议学生,尤其是天性比较胆小的学生通过在作业本里夹纸条的方式进行书面提问,或者通过短信、电话、电子邮件等现代通讯工具向教师个别提问。对学习中突然闪现的“灵感”,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问题册”,随时随地地记录下来;如果是学习中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共同研究探讨,答疑解惑。
三、传授技巧,让学生“善问”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学生的课堂提问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只有在掌握一定提问方法的基础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才会有价值、有意义;学生也才能在自主提问和自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清楚明白的问是提问的基本要求。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还较弱,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提问技巧时,更应该要求学生明确中心问题,简单直接地提出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而且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简洁连贯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的课堂提问源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探究,因此,课堂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所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学习和研究价值。与教学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问题,学生不必过多关注。比如,有的学生在阅读《游园不值》后提出:为什么是红杏出墙来,不可以是其他植物吗?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在保护他们提问积极性的基础上加以及时引导。
四、跨越常规,让学生“奇问”
学生善不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总要以“疑”字为中心。质疑是提问的基础,是创新的开始。有了疑惑才会产生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引人深思,如此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螺旋上升。这样,学生就会在质疑中提问,因问题而思考,在思考中创新。为了引导学生问得新奇、问得有趣,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些突破常规的发问模式,让学生学会运用,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挑战心理。
比如,学习《郑和远航》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郑和远航的大船叫‘保船’?”面对这样奇特的提问,笔者没有回避,而是组织学生课后小组合作探究,借助这样的“奇问”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印象,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总之,课堂提问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如果将提问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充分质疑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敢提问题、善提问题,就能较好地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增长他们的知识,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