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美读文本三策略
2013-12-29金洁
语文新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提出:要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念,而是口、脑甚至是手、身体协同表达文本情感的过程。这样的表达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读是一种美读,更是一种艺术。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开展对文本的美读,以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呢?
一、在文本重点处美读
重点词句是指在文本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或句子,是文章的“文眼”。抓住这些词句往往就把握了文本的要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强调反复地朗读课文,以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读出文本之美。而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细嚼慢咽,反复品味,是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对话的钥匙。在语文课堂上,引领孩子们进行美读,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从重点词句着手,反复品读。
例如,在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朗读课文的关键之一是把握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这样才能衬托出他对战士的感情。笔者指导孩子们抓住集中描写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交流的几个动词来品读课文。
师:彭德怀抚摸大黑骡子的动作和神情是怎样的,谁能读出来?
生:有时彭德怀抚摸着(手轻轻地抚摸状,并用深情的眼神凝视着)大黑骡子说……
师:彭德怀把自己的粮食怎样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
生: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温柔的眼神)它吃完。
师:打算杀大黑骡子时,猜猜他心里是怎样想的。
生:心里肯定很复杂:杀,又舍不得,不杀,战士们又没粮食过草地,最后他还是狠下心来杀掉。
师:因此,这一句应该怎么读?
(学生用沉重但坚定的语气读出了感情。)
师:当警卫员端来一碗肉汤时,他为什么吃不下?
生:因为他对大黑骡子有很深的感情。
师:彭德怀“发火道”一句应该怎么读?
生:大声读,火气很足地读。
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品读,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基调,再重新朗读课文时,基本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达到了美读的要求。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对语调、语气、动作等的运用,提高了朗读的技巧。
二、在文本意境处美读
优秀的文本往往具有优美的意境、丰富的内涵,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发挥想象思维,才能走进文本,与文本共情。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没有经历过的东西,需要有直观的情境来激发和引导他们的思维。因此,在进行朗读活动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感受文本的意蕴,读出美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鸟岛》时,笔者针对鸟岛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读。
师:对啊,这里真是鸟的天堂呢!能不能把你们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呢?
生1:这里的鸟真是遮天蔽日。
生2:鸟儿的歌声真美啊,它们真是天生的音乐家。
师:现在我们阅读课文,看课文着重写了鸟岛的什么特点?
生:鸟多。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多呢?你能指出来吗?
生1:一群一群,陆续从远方飞来。
生2:各种各样,聚在一起,鸟的世界。
在这节课上,通过形象直观的情境,学生感受到了真实的鸟岛。在学c69fbd23f4bed8d62e5a498f0eb3de44生形成了这样丰富的体验后,教师又引领学生抓住文中“鸟多”的特点进行解读,为学生准确把握课文打下了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就把握了文本的意境,实现了美读。
三、在文本情感处美读
文本中的语言看似静止、冰冷,但是暗含作者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靠读者去体会、去感受得来的,不可能直接地呈现出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激活学生的想象,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生动活泼地在大脑中浮现出来,获得美的体验;同时,使用发音技巧、动作等,将情感表达出来。
例如,在学习《春雨沙沙》一课时,要求一年级的小朋友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还是比较困难的。为此,笔者这样引导。
师:小朋友们,春雨下来了,发出怎样的声音,像什么?
生:沙沙的声音,像千万条丝线从空中挂下。
师:雨中有什么在飞?
生:燕子!燕子轻轻地飞过,画出一条美丽的线。
师:春雨中,你们还看到什么?
生:细细的柳枝垂下来,长长的柳叶薄薄的、绿绿的,真好看。
师:小朋友们,你们说得真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把刚才看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情感读出来。
在读的过程中,针对读不准确的地方,笔者让学生再想一想,该怎么读才好,然后再读一遍。通过这样的联想,孩子们走进了文本的情境中,去体验、感受美,并在朗读中表达出来。这样,让他们不仅更深刻地感受到美,而且学会恰当地表达情感。
总之,文本美读是朗读的技巧,要将读者的情感融入文本情境之中,并通过语调、节奏等的变化,呈现出来,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