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语文教学“四实”的点滴思考
2013-12-29彭苏华
小学语文教学倡导真实、朴实、扎实、厚实,强调课堂教学要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师能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堂教学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定有利于更早地进入有效教学的境界。
一、返璞归真,学语习文,走语文教学朴实之路
现象一
几年前,初教课文《北大荒的秋天》时,我先让学生交流关于北大荒秋天的资料,接着多媒体逐个出示,最后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北大荒秋天的赞美。于是,有的学生舞,有的唱,有的画。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当我执笔反思时,却猛然想起:这节课,孩子们学到了什么?未听到朗朗地读、轻轻地背,亦未见静静地写、默默地思,这样的语文课还姓“语”吗?
思考:拒绝“作秀”求朴实
语文教学要“朴素而能实其质,简洁而能约其要”。“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语文固然有其丰富的人文性,但是更有其当仁不让的工具性,“学语习文”应是其永远的“主打歌”,唯此方能“生气运出,妙造自然”(司空图《诗品》)。
教语文,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性,坚持学科本位,抓住语文本质——学语习文,把书读好,把字写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在语文学习中,最有效的语文实践就是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 与文本对话,在心灵的碰撞、交融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体验、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只有将语文学习活动扎根于文本的语言中,把文本的语言、情感等内化为语文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简简单单,天然去雕饰,使语文教学更真实
现象二
师:读课文有个要求,眼到、心到、口到,通过朗读把你心里的想法读出来。读书要慢一点。(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站起来读第一自然段?敢读吗?那为什么不举手呢?(一个学生读。)
师:再来,白色船体的两边……(学生重读。)
师:一起读。(学生齐纠正读,继续读,重新读。)
师:第二遍比第一遍好,再读第三遍。(学生接着往下读。)
……
于永正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简单而不单调,新颖而又实用,活泼又不花哨,没有任何雕饰。他把每个教学细节组织得那么周密,雕琢得那么精细,使孩子们感到有趣——情趣盎然、有味——回味无穷、有奇——出乎意料、有余——留有余地。
思考:走过“浮华”求本真
学语文是很“慢热”的,无法朝夕见功、一蹴而就,而必须经过长年累月、集腋成裘,任何“速效”的方法也都必定是“即溶”的——无法巩固和持久。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能让学生用最“绿色”、最“天然”的方法来亲近语文、学习语文、拥有语文,比如,琅琅地读、静静地写、默默地思、轻轻地背……
三、“训”中引导,“练”中落实,将语文教得更扎实
现象三
在不少的课堂上,语文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识字、写字的训导,却缺乏练习。这样,只训不练,必定是一阵过眼云烟。课堂上,学生“动口”而不“动手”,训练不到位。
思考:变“蜻蜓点水”为“脚踏实地”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然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有些语文教师却认为“练”花费时间,失去人文,于是,课堂热闹而浮躁。只训不练,“训练”成了过眼云烟,语文教学明显不扎实。在“训”中引导,在“练”中落实,将“训练”进行到底,在琅琅地读、静静地写、默默地思、轻轻地背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有效追问,高效对话,走向厚实的人生
现象四
师:让我们先听《二泉映月》这首乐曲,边读边画出文中带“听”的句子。
师:师父说倾听泉声会听到什么声音?
生:奇妙的声音。
师: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了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双目失眠。阿炳长大后又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这次他听到了什么声音?
……
(在凄凉悲壮的《二泉映月》乐曲声中,学生想象阿炳卖艺度日的情景。)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读出来。
(引读课文第五节。)
思考:想象体验,读厚文本
“文章的魅力来自什么?不是形式,不是辞藻,而是深邃的思想!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思考起来,聪明起来,智慧起来。”孙双金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不仅仅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在唤醒学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领悟人生的真谛。在恰当处给予有效的追问,设置情境,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进行高效对话,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走向厚实的人生。
总之,教师要把语文教得朴实,让学生学得真实、扎实,引领学生走向厚实的人生。这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追求。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