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
2013-12-29陈蕊
新课程改革主张以人为本,倡导生命化教育。“动态生成”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叶澜教授指出:“生成性教学就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那教师该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呢?
一、精心预设,促使精彩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教师对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应对准备。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如,对《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教学进行预设时,就应重点考虑这几个问题:一是抗日战争知识,学生知多少;二是学生对书中哪些地方会提出质疑;三是课堂上哪些活动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哪些活动需要小组合作。
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有可能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二、关注对话,彰显动态生成
对话是新课改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对话既可以是师生间的,也可以是学生间的。教师要通过课堂对话,启迪学生的心灵和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的动态生成牢牢建立在师生民主平等、智慧对话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和谐、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智慧和创造的过程。如《蚂蚁和蝈蝈》的教学接近尾声,屏幕上打出一组量词练习:
一( )蚂蚁 一( )甲虫
孩子们小手如林,应答如流。
“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在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刹那,6岁的小男孩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
“嘘——”年轻的董老师伸出食指示意,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董老师眼含笑,嘴含情,轻抚小男孩的头。
小男孩满怀自信地说:“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里都是这样说的。”
“没错!”董老师带头鼓掌,“诗人也是这么说的。”
接着,董老师神采飞扬地背了一首非常有趣的诗。它是香港诗人西西写的,名字叫《可不可以说》:
“可不可以说
一枚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
——可不可以说
一朵雨 一束雪花 一瓶银河
——可不可以说
一头训导主任 一匹将军 一尾皇帝?”
“孩子们,你们说可不可以?”
孩子们听了,又是大笑。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开在每一张脸上,开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三、适时调控,升华动态生成
布卢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必须对学生一系列的表现作出及时反应。如,遇突如其来的提问,遇到与众不同的答案,遇到错误的认知等,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予以放大,使其成为宝贵的动态生成资源。
如,学习了《狐狸和乌鸦》最后一段,教师用幻灯出示:一只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然后,请学生们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乌鸦心里会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乌鸦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当。”也有的学生说:“乌鸦真后悔。他想: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老师正想总结,一个男生忽地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吗?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全班哄堂大笑。教师见状,面带微笑,轻轻地摸着那男生的头,说:“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只乌鸦说这番话的原因,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两人靠在一起窃窃私语,有的四人围在一起轻声讨论,教师也和那男生亲切交谈。最后,经过大家的讨论得出这样的认识:一是这只乌鸦不知悔改,不可取;二是这只乌鸦心理素质较强,在困难、失败面前抱有乐观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天才,也可以毁灭一个天才。”因此,我们要捕捉课堂上的一些意外,采取恰当的措施,使其朝着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可能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因此,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师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是教育永恒的、真正的价值追求。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把握生成,把握精彩,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激情、智慧的火花,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