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之间与人民之间友谊的含义
2013-12-29李名信
从“1990学社”退下来,2012年3月,我又担任了美中人民友好协会旧金山湾区南湾分会会员部主任。我开始认真自问:为什么需要友谊与朋友?个人之间与人民之间友谊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是什么激发并培育了友谊?又是什么导致友谊变得乏味、苦恼乃至断绝呢?
除去阅读并搜索资料,我也认真思考了自己人生岁月中与许多人建立的不同关系。“跨文化关系”与“跨文化友谊”对于15岁就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我来说,自然是关系最密切的。
儿时在中国,父母就教我:“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后来,我发现这句话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是道出了人生的哲理。如今,我相信:“真正的友谊”如同爱情、教育、环境、创新一样,太重要了,应为之奋斗,而不应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我开始搜索“朋友”与“友谊”的定义。韦氏词典的定义是:“朋友”,1)基于好感或尊重而交往的人;2)不怀恶意的人;3)喜欢的人。牛津字典对“友谊”的界定是: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些定义有些浅,没有给人特别的启发。
相比之下,我所读到的关于“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更具说服力。“真正的朋友”就是:无论如何都会支持你/不对你说谎/信守承诺/不会暗箭伤你/对你宽容与体贴/喜欢相伴左右/接纳最真实的彼此/忠诚可靠/深得信任并愿意与之分享内心感受的人。
有些说法挺幽默:“朋友”就是你打电话联系一起做事的人/是你借了5美元却不必还钱给他的人/是你可以大胆在其面前“放屁”的人!当然,“朋友”也分很多不同的类型,比如:真诚的朋友-凝视你的双眼;善听的朋友-悄然留心地聆听;大嘴的朋友-不停唠叨周围的一切人和事;聪慧的朋友-知道何时不言语,何时离开;年度的朋友-每年只联系一次;图利的朋友-总是向你索取点东西;磁铁般的朋友-到哪里都要带着你;多疑的朋友-总是担心被欺骗;神经质朋友-几乎问你500次是否还是他的朋友;“白日梦”朋友-总是沉浸在愉快之中;“虚拟或网络”朋友-如此接近却触摸不到;“银行家”朋友-总是愿意帮你解决“财务之困”;“吝啬鬼”朋友-与“银行家”朋友刚好相反;“独占”型朋友-不希望你有其他朋友;“大众”型朋友-太忙以致很少时间陪你;“保护神”型朋友-时刻保护你本人与你的良好名誉;悲观型朋友-有时会令你感到沮丧;自在的朋友-来到你家,躺在沙发中,脚放茶几上,打开电视并小憩一会;坦率的朋友-有时会对你不留情面地喊:“看在上帝的份上,名信,用用你的脑子吧!”;霸道型朋友-你必须按照他的要求和标准去思考和做事。是的,所以这些不同类型的朋友我都有,我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啊!
大多数人都认为:人们对于“朋友”的认知与“友谊”的建立是基于个人与个人交往的基础上的。因此,对那种跨越国界与文化、发生在“人民与人民”之间的交往与联系,我不免有所困惑。它是来自两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想要更好地互相理解,彼此友好吗?这种理念太好了,但两国人民间真的存在彼此可以深切感受到的情感联系并因此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吗?对此,经过认真思考并基于有限的经验,我至少可以肯定:人民之间为建立友谊的努力肯定能促进个人间的相互交往,反之后者也一定能巩固和强化前者。
据我了解,美国已故总统艾森豪威尔发起成立的“人民交流国际”(PTPI),是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致力于通过教育、文化及人道主义活动,吸引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进行思想与经验的直接交流,以加强国际问的相互理解与友谊。增进相互宽容与理解是它的宗旨。该机构,尊重普世价值与愿景,帮助各国青年珍视长期的友谊与理解,坚信个人能比政府更有效地促进人类交往与世界和平,倡导更多的宽容和接纳彼此差异,相信人本性的善良与智慧,努力通过增进友谊、理解与情感契合来为世界和平奋斗。
随后相继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组织,如“公共外交”等。然而,不幸的是“外交”一词当今被赋予了利己的内涵,“软实力”一词,也在普通民众心中引发了更多的恐惧。毫无疑问,如今的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国家与人民也越发相互依存。我或许有点幼稚,但我仍然坚信艾森豪威尔总统不利己的“非自私”理念。因为人们一旦仅仅关注消极思想,便会陷入无休止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恶性循环之中,便不再有长期有效地促进世界和平的办法。
通过谷歌搜索,我读到一篇题为《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关系》的文章,作者玛利亚·阿克斯纳(Marya Axner),发表在“堪萨斯大学社区工具箱”网站上。文中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人们必须团结一致,携手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相互信任才能使确实需要相互支持的人们凝聚起来。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信任关系是实现许多重要目标的关键。”作者声称:“想要了解其他国家人民的文化,首先要对自己国家文化有清醒的认识。”为什么要研究本国人民的特性与文化呢?为的是了解什么影响了你对他人的看法,又是什么左右了他人对你的观感。人们该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联系呢?要知道,了解了他人并不等于与之实际建立起关系。作者建议采取以下几个重要步骤:决定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友谊;抓住机会与之相处;摒除对其不同文化的偏见;请教其国民文化及历史;聆听其故事和讲述方式;注意沟通方式及价值取向的不同;确定他们的积极方面,学习如何成为其盟友。总之,文章强调“友谊”是人们联系与沟通的桥梁,是人生意义之所在。相互关怀使人们走到一起,并激发人们联合起来解决影响大家的共同问题。
我还在住地图书馆读到一本1979年出版的很有意思的书,名为《友谊的艺术》,作者克里斯汀·利菲尔德与欧内斯特·卡伦巴赫(Christine Leefeldt&Ernest Callenbach)。由于有建筑专业的背景,我对创作艺术、方法与成功及相关的话题非常感兴趣。书中提到许多贴心的生活小故事,强调了“友谊”真的是关系人们情绪健康与幸福的重要因素。不过,“友谊与权力”这一章我不大信服。它指出在职场或业务领域,存在着如雇主与雇员、老师与学生等关系,将之与友谊混为一谈是不明智的,因为它们本质上是分裂的。然而,我发现自己生活中最好的朋友里面也有我以前的雇员、雇主、学生或老师。我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职位或地位,而在于态度与行为。当然,作者强调的是我们当中许多人因权力和声望而得意忘形,有时忘记了相互尊重与相互关怀。
在“化解友谊中的冲突”这一章,我学到了把握时机和小心谨慎,公开自我表露与需要隐私;坦率的直言与善意的解释;黑白分明的“对与错”和不失公平、公正的“妥协让步”;合作中的地位平等与完全自愿的主从角色。作者认为最有效、最必需的冲突化解方法是“关注”,而“同情”的表示可以只是无声的陪伴,及时的拥抱、拍拍背,或理解和体谅的眼神。
最后三章对我最有启发意义:老友新交;跨越障碍;创新友谊。老朋友欣赏你的优点又接受你的缺点;新朋友带来新的激励,同时拓宽了你的视野。人们需要开明、宽容与灵活的态度以跨越年龄、性别、社会、经济、教育、政治及宗教的障碍。这在全球化的今天变得尤为迫切。如何通过创新的方法来维系新朋老友与海内外友人绝对是门艺术。创造共享欢乐与愉悦的震撼时刻;展现同情,提供安慰或物质帮助,彼此收授等,这些都是“交朋友”的方法。不过,我们要通过注重诚实与敏感来提高自身在理智与情感层面上“交朋友”的能力。诚然,“给予”总是比“接受”更幸福,但来自“给予”的“满足”与来自“接受”的“感恩”同样能为人们带来难以言表的喜悦与欢乐。
“创新友谊”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敦促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培养友谊。这里,人们经常面临的挑战仍然是彼此之间缺乏信任,这源于缺少互动的经验,也由于怀疑派学者和只关注“安全威胁”的人们所宣扬的“恐惧”。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不管是为了我们自己,还是为了整个社会,我们都应该与这种关乎人类生存条件的消极论调进行斗争。友谊不能离开信任而独立存在。至关重要的友谊能够为我们提供安全、活跃及充满活力的关系网,调动我们赖以繁衍生息的向往温暖、关怀与互助的人类潜能。”
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我学会了不过快判断他人,不根据有限或过时的信息程式化地评价他人,避免不必要的批评或贬损,停止使用自大、低劣且毫无幽默可言的玩笑来证明自己有多优秀,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为对他人或其自尊造成伤害而道歉。做真正的朋友,而不计较是否有同样回应,了解他人的愿望和需求,竭尽所能提供帮助。赞美、享受并增进信任。
我把自己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到建立和促进个人与各国人民之间跨文化友谊的事业上。我渴望让美中两国儿童建立联系,12年前,通过1990学社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国家儿童中心及中国环境保护部等机构的合作,我组织了“魔幻时刻交流”(英文简称C2C,意谓儿童间的往来,两国间的携手)活动。为推动各国儿童建立跨文化友谊,又同时倡导艺术和环境的保护,我们接着在美丽的北京中国国家儿童中心园内建起了一个“国际儿童壁画公园”,一年一度的“壁画艺术节”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儿童参加,各国儿童共同绘成的壁画紧扣“环境”主题。活动受到了孩子与成年人的热烈欢迎与喜爱;从长远看,其影响也许更为显著且深远。活动还邀请了儿童所在国家的政府部门领导出席。我们希望人们内在的要求、情感与优先选择最终会影响国家与国际间的政治决策。
对付怀疑论者的愤世嫉俗、恐惧和不信任,我们必须用勤奋、决心、创造力与诚意去建立信任和接触。我从旧金山公共广播电视台的一档特别节目中得到了最令人振奋的信息。一位名叫鲁迪·坦齐(Rudy Tanzi)的哈佛大学神经心理学教授向大众介绍他的“超级大脑理论”。教授的主要观点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而且事实上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让大脑来控制我们的情绪和身体。人们可以有意地让大脑关注快乐积极的问题、情况或想法并反复这样做。随后,大脑将产生化学作用,帮助人们减轻忧虑,增强健康与乐观的感觉,从而更有能力从事其他事情。是的,人们摆脱了压力会表现出更好的状态。我们不妨试试这个“想好事、做好人、好心态、好生活”的方法,让友谊之花盛开,让世界更加美好!
(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