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河北小剧种首绽“梅花”

2013-12-29刘贤刘建蕊

当代人 2013年9期

今年5月20日,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成都揭晓,河北省邯郸市平调落子演员王红凭借一出《三上轿》摘得“梅花奖”。“平调落子”这一在武安地区流行的方言小戏,成为河北省首度获此殊荣的小剧种。

平调落子虽是小剧种,但它的历史却不短,虽讲方言,但它的文化底蕴却很深厚。地方小剧种的传承发展,凝聚着一众艺术精英的心血汗水,折射出一方地域的风土人情,也彰显着中国气派、燕赵风骨的文化魅力。

小剧种的大历史

提起平调落子,可能大多数人比较陌生,但歌剧《小二黑结婚》中小芹的一段唱“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大都耳熟能详。这段唱便是著名音乐家马可到邯郸平调落子剧团采风时,采纳了“平调”的主旋律创作而成的。著名作家杨兰春说:“我曾是平调落子演员,我创作的《朝阳沟》、《李双双》有的唱词是借用落子戏原词,经过选择,融合到现代戏之中的。”

平调落子,又称武安平调与武安落子,产生于明末清初,兴盛于上世纪中叶,是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地区独有的两个剧种,因为经常同台演出,并称为平调落子。

民国年间,平调落子戏班较多,武安境内就有业余剧团140余个。1940年,八路军129师在太行山区为配合抗日战争宣传党的政策,由部队结合当地一批平调落子艺人,成立了“平调落子剧团”。剧团成立后,排演了《范小丑参军》、《一捆柴》、《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剧目,在解放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解放后,平调落子发展到鼎盛时期,平调落子剧团先后排演的《两狼山》、《三上轿》、《盘坡》、《端花》,曾获河北省优秀剧目一等奖。1959年毛泽东主席来邯郸视察,观看落子剧《端花》时,曾两次开怀大笑,并针对演员活泼风趣的表演,赞扬此剧:“打破了清规戒律,是一台好戏,可以参加国庆10周年演出。”庆祝国庆10周年时,剧团赴北京怀仁堂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看后十分高兴。

1940年至今,平调落子剧团代表邯郸地方戏参加省级、全国调演20多次,获得20多项省和全国性奖励。2006年,平调、落子两个剧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平调落子也和很多小剧种一样,面临着观众少、演员少、市场小、关注少的问题。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贾吉庆介绍,河北现存剧种近20个,比如保定老调,清苑哈哈腔,廊坊、衡水、沧州地区的西调,张家口蔚县秧歌,定州大秧歌,唐山的唐剧,石家庄地区的丝弦等,但生存状态都不太乐观。比如哈哈腔现在已经几乎没有演出了。有的还偶尔有演出,也只是在年节时候,非常艰难。有些更小众的剧种,一两个人演的,已经消失了。

多条路径求发展

贾吉庆告诉记者,近年来,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在全省的地方戏中算是发展很不错的。2003年、2006年分别创排了系列邯郸成语典故短剧,2005年,参与拍摄了8集平调落子电视连续剧《桃花红了》,特别是2009年初,创排了大型魔幻舞台剧《黄粱梦》,一经面世,便受到广大观众热捧。《黄粱梦》以平调落子为核心,把魔术、杂技、舞蹈、歌剧等形式巧妙地融入剧情和人物之中,以多角度、多中心、多视点、多层面的演出效果,呈现了一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并兼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舞台精品。尤其是今年,他们自己培养起来的平调落子演员王红,凭借《三上轿》一举拿下第26届戏剧梅花奖,在全省地方戏中前所未有。

探析平调落子的成功经验,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对推动河北省戏剧事业繁荣发展,特别是小剧种的传承提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省地联合是精品生产的有效途径。丰富的文化资源藏之民间,雄厚的创作力量集于省直。实现文化系统内部跨层级的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工作协同,特别是引入省直优秀创作力量帮助地方挖掘、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打造文艺精品,不失为推进精品生产的一条新路。邯郸平调落子是河北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邯郸平调落子剧团是一个历史上曾经辉煌、现时期困难重重的地方剧团,要传承弘扬平调落子艺术必须不断推出剧团、剧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秀剧目。2009年,河北省文化厅与邯郸市加强协作,组织协调以国内知名跨界艺术家边发吉为首包括编剧刘兴会,导演王山林、刘丽霞,舞美李家旺,作曲刘军科等在内的一流创作团队20多人投入《黄粱梦》剧创排,把一流的创作理念、创意手法、艺术追求植入平调落子剧团,力求通过创排一台好戏救活一个剧团、振兴一个剧种。

传统地方戏也需要集成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艺术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集成创新”是艺术创新的重要方面和发展趋势,就是把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提升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拿《黄粱梦》剧来说,以平调落子为核心,融魔术、杂技、舞蹈及现代化舞台表现方式于一体,采用假定、虚拟、写实、时空自由流转等艺术手法,增强了平调落子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满足了观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达到了好听、好看、好玩的效果,被专家称为戏曲的一场革命。如为表现“卢生”和他的手下得意忘形的丑态,采用了RAP加夸张的“螃蟹”舞。特别是剧中融入了不少魔术元素。观众在舞台上看到“卢生”时而在梦境里飞上空中,时而从素衣白袍瞬间变为披红挂彩的状元郎,又突然变出了铠甲造型。“四大美女”也是通过大变活人的方式,从画中变活,又可以瞬间消失等,从而营造出具有梦幻色彩的现代舞台艺术效果。

“我们打造《黄粱梦》的艺术理念,就是在不游离戏曲宗旨的前提下,满足当今观众的多种审美需求,好听,好看,好玩,把戏剧推向市场,把观众引进剧场。”邯郸平调落子剧团贾平安团长告诉记者,平调落子中的“落子”常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和生活动作融于戏中,博采众长,边唱边做,幽默风趣。而《黄粱梦》对舞台艺术各种长处的“杂交”,对世界舞台科技最先进手段的采用,完全可以看做“落子”在新时代的“拿来”。

“打造精品戏需要博采众长,也需要合适的戏剧题材。‘黄粱梦’讲述的是一个极具神话色彩的古代传说故事,容易与魔术、杂技及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边发吉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黄粱梦》原是平调落子的传统剧目,以往演出时,入梦、魂归地府、吕洞宾施法等环节只能通过戏曲写意方式表现,而在新剧中,这些戏份在融入魔术、杂技技巧后,表演更加鲜活、自然。《黄粱梦》的成功,进一步说明,传统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要为现代观众所接受,就必须在保持戏剧本体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尝试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这样才能贴近观众、贴近时代,展现出生机和活力。

民间资本是精品生产的有生力量。《黄粱梦》、《三上轿》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充足的资金支撑,艺术家在排戏的过程中不受资金的制约,而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艺术想象力。没有资金,根本不可能排出好戏。解决资金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排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文艺院团的发展需求,坚持政府扶持、社会支持、市场运作有机结合,是文艺院团生存发展的基本路径。平调落子剧团一直以来得到邯郸武安热心文化公益事业、心系平调落子兴衰的农民企业家郭乃群先生的鼎力支持,不仅解决了排戏所需资金,还为平调落子剧团增添了长远发展的设施设备,使其站在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黄粱梦》剧成为河北省民营资本投资最多的单个剧目,此剧的成功也使郭乃群先生发出了“我认为我的选择选对了”的感慨,这为文化部门和单位更加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吸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典型例证。

传承在人

如全国300多种地方戏一样,武安平调落子没有京剧、昆曲这样庞大的群众基础和演出资源,同时又面临着文化选择多样性的冲击,如何保留好剧种本身的特色,避免被“同质化”,传承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在老一代艺术家武鸿凤、李魁元、房志彬等言传身教下,年轻演员王红、李洪山、魏玉娟、赵艳洁、李志广等茁壮成长,多次在全国及省级专业比赛中夺魁。其中,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红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声乐专业的王红并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人到30才学戏,一学便痴迷不悔。为了学好平调落子,从唱腔到身段,王红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她咬紧牙关练功、排戏、演出,一路坚守清贫,一路越过坎坷,艰难前行。练跪搓,她双膝磨破,鲜血渗透了裤子,结痂后再磨破、磨破又结痂,致使双膝水肿变形。练习身段、水袖,王红肩胛扭伤,长期得不到恢复。为了掌握平调落子的演唱技巧,王红除了虚心向老艺人学习,还听坏了七八个“随身听”;戏剧视频能接连看七八个小时不停歇。除此之外,她也不忘在“软实力”方面磨练自己。

拿《三上轿》来说,这是一出传统戏,剧团已经有20多年没有演过了,因为这个戏对唱功的要求非常高,“仅是第4折一唱就是70多分钟,又吃体力,又吃唱功。”王红介绍说,这出戏在原创的基础上有所修改,但飙高音的位置到了highC,要跨3个7度的音,能唱下来很难。但正应了王红的一副好嗓子,中、低音区不暗淡不衰减很厚实,高音不尖不燥很润泽的特点,拿下这个戏不算难。难的是这出传统戏,如何赢得现代观众?王红说:“演员的表演要与时代相融合,对剧目的唱腔、身段动作都要赋予新的时代特点,这样才好看,观众才会喜欢。”

为了全新打造平调落子剧《三上轿》,王红和她的团队前后准备了一年多,经过改编之后的《三上轿》,既保留了平调落子中不少古老唱段又融入了许多新的时尚元素,生活味与幽默感十足。比如王红饰演的崔秀英首句唱的是平调“小娇儿酣睡入梦境”,这个板式用的是“咬断弦”,顾名思义,它的行腔应该用力唱的,但王红唱出的行腔却是那么柔顺滋润,自有一种吸引人的内力在其中,十分出彩儿。特别是全剧的高潮——三上轿,通过闷帘的三声催妆叫板,与冤死的丈夫、年迈的公婆、襁褓中的婴儿三次诀别,通过角色的外在柔情展现其内蕴的刚烈,王红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拿捏得十分到位。王红说,她以前在舞台上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总是力求优美。而在《三上轿》中,刚开始她表现人物崔秀英为屈死的丈夫叫冤时又落了“窠臼”,王振林老师指导她说:“‘优美’得太多了,就不‘优美’了,戏曲是表现人的,声腔也是辅助你表现人的,该嘶哑的时候还得嘶哑。”对此,王红深以为然:“确实如此,不能只注意形象,关键还要把角色演活了,人物的形象才完整。”

接地气,聚人气,成大器

“平调落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保护是必须的,但这种保护不是放在博物馆,而应放在舞台上,群众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柴志华带队参加了今年在成都举行的梅花奖颁奖仪式,感触很多。

他说,都在讲现在戏剧式微,但在成都,我们看到的是戏剧节盛况空前,演出场场爆满。有一场越剧演出,坐在我旁边的一位老太太举着牌子为演员加油,我一问才知道她是成都“越剧戏迷协会”的,这个协会已经有三四百人了,很多都是地地道道的成都本地人。成都话和越剧的浙江嵊县方言属于两种不同的方言体系,在成都本地还有如此规模的越剧戏迷协会,真让人感动于戏剧的魅力。同时,柴志华也表示,获奖不是目的,获奖后如何发挥好名角、名段、名剧目的作用,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看到经典、常看经典才是获奖的意义所在。

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平调落子承载着邯郸厚重的历史,承载着邯郸人几百年的喜怒哀乐,是邯郸宝贵的文化财富。像平调落子一样的地方戏,有着天然的群众基础,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和当地方言、风土人情密不可分,是地方戏独特的魅力,也是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的地方。

我们的地方戏,在不失自我独特内核的前提下,如何让老百姓在更大、更多、更丰富的层面去接受,平调落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名角小档案

王红,国家一级演员,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河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邯郸市九、十届政协委员,第六届邯郸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邯郸市第二届平调落子协会副会长,第七届邯郸市青联委员。出生于1971年,艺名“小鸿凤”,著名平调表演艺术家武派创始人武鸿凤亲传弟子。2009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胡芝风为师,现为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领衔主演,演出了一大批优秀平调落子曲目,如《三上轿》、《黄粱梦》、《英嫂》、《桃花庵》、《端花》等。2007年被评为邯郸市新世纪“三三三”精尖人才,同年被推选为“河北省四个一批”专家人才;在第三届全国戏曲“红梅荟萃”大赛中荣获地方戏金奖第一名;2007年获得由中共邯郸市委、市政府颁发的“邯郸市宣传文化工作突出贡献奖”;2011年获得邯郸市第五届“文艺振兴奖”。

(责编:郭文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