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风眠故居
2013-12-29宁雨
到了杭州西湖,不能不去拜访一些人。这些人,当然包括林风眠大师。
1928年,28岁的林风眠受聘于蔡元培先生,出任国立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正当击水中流、意气风发的年纪,他全副身心都交给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工程,高擎“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之大纛。1934年,在西湖北岸、离艺专不远的马岭山麓,林风眠亲自设计了一所欧式风格宅院,聚师生,谈美论艺,其乐融融。直至卢沟桥的炮声惊醒了他“为艺术而艺术”的梦,随着全校师生,滚入国破家亡的洪流。
当年的欧式宅院,已经成为林风眠故居纪念馆,坐落于灵隐路3号。
这是一座藏于茂林中的二层小楼。拾阶而上,一楼小露台灰色砖墙悬挂原木色的匾额“林风眠故居”,落款“吴冠中”。左手边,是故居的门。红漆门框,上半部镶嵌玻璃,宽窄大约容得二人错身出入。门开着,小门厅里悬挂的林风眠画像抬眼可见。大师真诚而安详的眼神,正望向每一个到访的客人。
也许,那个时间点大家都在忙着各自的事吧,整座小楼里,除了那个正在给谁打电话的工作人员,就只有我一个人。参观完林风眠生平展,我沿着窄窄的楼梯走上二楼。这里是整栋楼中最大的房间,中间置一画案,四周墙上陈列着林风眠的部分画作以及几帧老照片。
《芦荡飞雁》、《游僧》、《鸡冠花》、《渔家》、《小白花》、《红叶小鸟》、《柳》、《风景》,平生第一次见识大师的真迹,内心竟那样的清静无声。我怕自己浅薄的呼吸和心跳,会惊扰了画中那些安详的灵魂。越过色块、光度、线条、节奏、韵律等等的技巧层面,我希望自己能走进大师追逐了一生的梦想,走进他孤寂的、经常是笼罩着淡淡哀愁的诗意。其弟子吴冠中说:“林风眠在创作上走的是一条寂寞的路,是孤独者之路。”“他绝不向庸俗的观点低头,一意坚持探索自己的艺术风格,这必然是一条寂寞的路。”
其实不独创作,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者之一,林风眠的很多创举都曾让当时社会目瞪口呆,或者愤怒不已。正因为林风眠任校长时,杭州艺专对西方艺术采取开放态度,才使大批年轻学子很早就体会到绘画中形式美的重要性,获得宽广的艺术眼界。李可染、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当他们如群峰耸立于中国艺术之巅时,“中西融合”的艺术主张,更显其巍峨、大气与从容。
作为一个先行者,林风眠自己的艺术人生坎坷而寂寞。他活了91岁,如果从19岁赴法勤工俭学算,有60多个年头在绘画王国孤寂地耕耘。
有人说,林风眠是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对此论,我不知道大师本人能否认可。耐人寻味的是,在距离林风眠故居几步之遥的路口,我连续求教了三四个当地人,包括一名西湖志愿者,却没有一个人能够为我指引路径。还是我自己凭着一份强烈的愿望,勇敢向前,误打误撞,在一分钟之后,惊喜地发现了标志大师故居的一块小小勒石。
林风眠,本名林凤鸣,降生于广东梅江边一个小山村,祖上为石匠。祖父为其起名“凤鸣”,一定寄予了凤翥龙翔般的厚望,他自己却更名“风眠”,此二字,那样形象地写照了画家的一生。
凤无鸣,风已眠。缅怀大师,却深深期待,那条孤寂的、伟大的艺术路,永不荒芜。
(责编:宗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