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书院
2013-12-29安海
到过蔚县(古称蔚州)的人应该都知道暖泉书院,它位于古镇暖泉的中心地带,暖泉水正是从它后院的逢渊池流出来,一路欢歌远去。对于书院的起源,一般认为它是元代工部尚书王敏修建,也有少数人认为它曾是王敏幼时读书的地方。我比较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因为书院这种半官半民性质的场所,一般会修建在州县所在地,在一个镇上建书院,如果不是做为暖泉人的王敏力促,是很难办成的。更何况,元代的暖泉还远没有现在这样大的建制,充其量也就是几个分散的小村庄而已。经过了明、清两代,它才逐步发展成了如今的规模。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是聚徒讲学、研习学问的场所。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元,延续于明、清,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熟知的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和“应天府书院”就是古代书院中的佼佼者。这些书院,大多为民间建造,经费自筹,教学以自学为主,辅以集中讲习、教师指导,其目的不是为应试考取功名,而是为了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书院中自由、争鸣的学术气氛很浓。
历朝历代对于书院的态度是既鼓励又提防。南宋后期,朝廷为了控制书院,规定正式通过科举考试或从太学毕业的官员才能成为每个州的书院山长。到了元代,一方面元世祖下令在全国广设书院,颁布法令予以保护,极大地促进了书院的发展,使全国书院最多时达到四百多所。暖泉书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修建起来的。但另一方面却将书院视为官学,进行严密控制,使其丧失了争鸣辩论的氛围。在明代,更是发生了张居正及魏忠贤禁毁天下书院的事件,对书院的打击是很严重的。清朝初期的统治者则采取抑制书院发展的政策,如顺治就明令禁止私创书院。后来虽然书院得到广泛创立,但大多是官立书院,自由争鸣辩论的学术氛围彻底没有了,书院完全沦为以考科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
塞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被有些人视为荒蛮之地。但事实上,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之花盛开的沃土。它不仅是东方人类的故乡,也是黄帝战胜炎帝、蚩尤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故地,文物古迹比比皆是,民间文化异彩纷呈。而书院文化自然也比较发达。如我上面所讲的建于元代的暖泉书院,便被称为开京西书院文化之先河,而且也是现存的保护较为完整的元代书院之一。其他的除了元代宣化的景贤书院以及明代的上谷书院,大部分都是清代修建的书院。如张家口的抡才书院、怀安的文昌书院、宣化的柳川书院、涿鹿书院等,如今大都已经损毁了。
在蔚州,除了暖泉书院外,还有一座文蔚书院。其前身“蔚萝书院”建于顺治年间,但因朝廷的抑制书院政策,在乾隆初年改为“东乡义学”。到了乾隆四十年,在当时知州靳荣藩的努力下,将其修葺一新后改名为文蔚书院。这座书院占地十五余亩,在当时的塞北应该说是规模较大的。不仅书院的景物设计独具特色,修建有魁星楼和焚纸楼,成为蔚州一景;而且房屋众多,共有九处院落,一百余间房子,最多时容纳生童近二百名。但遗憾的是,文蔚书院却在抗日战争期间遭日伪汉奸拆毁。
书院作为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传统道德的教谕上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总会给书院的正常发展设置种种阻隔,套上圈圈紧箍,企图通过控制书院来禁锢人民的思想。在一些特殊时期,如明朝后期,甚至不惜用禁毁书院的手段来达到上述目的。这也是我国古代书院命运多舛的重要原因。但人的思想是禁锢不了的,百姓对于自由、平等、幸福的美好祈愿是永远扼杀不了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古代书院的屡毁屡建便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如今,我们迎来了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时代。不仅古代的众多书院遗迹得到保护和修复,而且那些古代先贤们曾经希望通过建立书院来追求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在当代社会终于真正得以实现了。
(责编:郭文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