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在保定
2013-12-29郑新芳
中国话剧的奠基人、开创中国话剧新纪元的曹禺先生不是保定人,也没在保定读过书,但与保定却有不解之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大好河山,大批东北学生离开故土流亡北平。那时,曹禺正在清华大学读书,满腔的爱国之情使他不能不走出教室。1931年10月12日,他随清华大学演讲团乘车来到保定。当时,东北学生留平演讲团也来保定。保定地处京畿,保定的育德中学、保定二师是共产党北方的策源地之一,学生运动异常活跃,一直与北平学生运动遥相呼应。演讲团在育德中学、保定二师慷慨演说,大声呼吁中国人民起来抗战。曹禺是热血青年,也是才华横溢的戏剧天才,那时正创作话剧《雷雨》。在来保定的火车上,曹禺曾遇到一位革命工人,谈工人斗争的情况,给他很深的触动。在保定他召开了座谈会,曾与工人们座谈。《雷雨》中有关工人运动的描写,应该说与这次保定之行不无关系。
时隔两年,曹禺从清华大学毕业,他已完成了中国话剧的奠基作品《雷雨》的创作,轰动了文坛。正踌躇满志的他来到保定育德中学,受聘英文教员。曹禺在清华大学学的是西洋文学专业,正好对口。这位满腔热血的年轻教员,与育德中学大批革命志士、进步学者,很快融在一起,为育德中学的教育添了一道色彩。曹禺由于身体的原因,任教半年多,就回了北京,报考了清华大学文学研究院。在保定育德中学和后来在天津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教书期间,他加紧构思和创作着另一部力作《日出》。应该说《雷雨》和《日出》的创作与保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56年作为河北省省会的保定,省话剧院要排《雷雨》,派人到北京与曹禺联系,曹禺说20多年前他曾在保定一所中学教英文,对这所古城很有感情,说:“你们的戏排成后,我争取故地重游,到保定看看河北的《雷雨》。”由于“反右”运动等原因,直到1962年《雷雨》才投入排演。曹禺的保定之行也未能如愿。
保定育德中学在历史上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当年著名教育家、老校长郝仲青、王国光等,极尽能事网罗教育名流到校执教,如刘仙洲、孙犁、卞之琳等,他们吸纳天下英才而教之,如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都曾到这里就读。学校制定了“不敷衍,不作弊”的校训,培养了大批革命志士和成绩卓著的科学家、文人学者。
早在解放后育德中学就已停办,直到1986年,有关部门将保师二附小更名不久的育红中学,更名为育德中学。很多当年的老前辈、老校友给予了热情关注。李维汉、李楚离、刘秉彦、王植范、王斐然等都有题词。曹禺先生也有题词,全文如下:
保定育德中学是有革命传统的学校。许多革命前驱或就学,或掌教于此校。今后,育德中学将为祖国四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革命人材。
校友
曹禺
1986.2.20
曹禺与保定,除上述联系之外,还有间接的关系。他祖籍本是湖北潜江人,出身官宦书香世家,其父万德尊(曹禺名万家宝,万的繁体字是草头下面一个禺字,谐音曹禺)留学日本东京士官学校,1909年回国,朝考陆军兵科举人。后任直隶总督端方的卫队标统,民初获陆军中将军衔,据说还曾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任教官。后来万德尊曾任宣化府镇守使,察哈尔督统,1906年黎元洪就任民国大总统,他曾任总统秘书。其父万德尊任直隶总督标统和军校教官就在保定。难怪曹禺对保定有着特殊感情了。
大师已经谢幕。但中国话剧舞台演出的《雷雨》、《日出》、《原野》等光彩剧目,仍在续演。2007年7月7日,我在北京观看了北京人艺演出《雷雨》第500场,并撰长文纪念曹禺大师。曹禺戏剧的舞台,大幕既然拉开,就永远不会闭幕的。同年10月16日,由我牵线邀请中国曹禺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曹树钧教授和著名剧作家戴晓彤先生来保定学院讲学,题目是《从曹禺到莎士比亚》,这也是保定对曹禺先生的纪念。
(责编:刘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