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教育
2013-12-29
进入21世纪,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区域间合作不断深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地理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显而易见,然而这对地理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考验。本文根据新形势对地理教育教学的要求,结合贵州省初中学生地理素养现状,就提升中学生地理素养,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教育进行一定探讨。
一、地理素养和地理素养养成教育内涵
1.地理素养的内涵
地理素养即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技能解决问题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里品格和内在涵养。它包括地理知识、地理学科能力、地理观点、地理方法等。良好的地理知识素养要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自然地理知识、经济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三大方面。自然地理学包括水文、地质、气候气象、环境等方面知识;经济地理学包括研究人类社会农业工业的发展,制约农业工业发展的因素等;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以文化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探索人文现象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其内容涵盖经济、人口、宗教、语言、民族、民俗、行为、自然、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等。良好的地理素养需要熟练掌握地理知识并分析现实地理热点问题。地理科学能力包括地理信息采集能力,地理分析判断能力,全面地理观点和地理方法等。
2.地理素养养成教育的内涵
地理素养养成教育即培养学生能够从地理视角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技能解决问题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内在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地理素养需要从学生的养成教育着手,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学习地理知识、培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树立全面的地理观点、掌握科学的地理方法,从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
二、贵州农村初中学生地理素养现状及原因
贵州位于祖国大西南地区,全省土地面积17.6万平方千米,“六普”人口为3 475万,居全国第19位。2010年共有初中1 617所、九年制一贯学校531所,共计在校生213.7万人,初中生占全省总人口的6.15%,其地理素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人口的整体素质。
1.地理素养现状
(1)地理知识欠缺。以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看云识天气”一文学习为例,该课学习需要让学生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通过观察云朵形状变化、运动路径和速度来判断天气可能出现的变化” 。学习这一课,能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反之,若对生活没有多大实际应用效果的内容,学生会表现得倦怠。由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主要停留在基础理论的学习上,没有通过开展实践课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地理学科学习欲望,使学生觉得学习枯燥乏味甚至厌学。地理知识欠缺,一方面是受教育评价体系限制,学生地理学习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注重“实效性”,表现为学科学习实用性和自身诉求实现程度,两者具体表现为考试成绩排名的提升和学习进步在学生中对自己“地位”的提高程度。
(2)地理学科能力不足。地理学科能力包括提出地理问题能力、地理信息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四个方面。贵州省农村初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他们缺乏提出地理问题的基本能力。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量信息充斥社会,人类生活的地域空间既是信息发源地,又是信息传递载体。学生要博览地理信息就需要掌握电脑操作技术,学会在网上收集地理信息并通过判读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在指导学生判读地图收集信息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地图素养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要素获取地理信息,认识地理事物相关性,从图形中获取地理要素特征,绘制地图形成空间认知的能力”。
(3)表达交流能力较差。表达交流能力是一项重要能力,可让学生在已有地理知识基础上,通过与他人进行相关地理知识的沟通交流,实现对已掌握地理知识的运用技能提高。当前在贵州省农村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学辅助设施限制,致使学生地理知识匮乏,不能很好地表述地理事物的形状特征,严重制约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
2.地理素养较低的原因
(1)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相关学科的发展。当前贵州省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地理素养不足,主要是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一定问题。在当前的初中学生评价体系中,一般只把地理学科作为考查科目,仅有极少数地区把地理学科列入中考范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因而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没有后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集中体现在学校升学率上(以学生考取省级示范性高中的人数和比例来量化)。受学科教育评价体系限制,学校主抓升学率,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主科教学上,而忽视了地理等学科的发展。
(2)教学设施不足。贵州省自1998年开始,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但由于贵州省经济发展落后,学校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以德江县桶井中学为例,连基本的教学辅助工具都不足,如八年级中国地理教学中需要的中国行政区划图、地形图、资源分布图等不全,多媒体教学设施和GIS三维模型等教学辅助设施缺乏。2000年以来,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也有较大变化。为了充实学生地理知识,强化其表达交流能力,新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强调通过活动让学生融入学习。在广大的农村学校,受教学辅助设施的限制,地理实践课开展很有限,影响了地理教学的效果。
(3)应试教育导致学习偏重“实效性”。当前贵州省大多数地(州、市)都没有把地理学科纳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考核范围,学生不能通过学习地理提高自己考试科目的整体成绩,从而实现提升自身学习成绩的利益诉求和心理诉求,学生不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地理学习上,这也是阻碍学生提高地理素养的主要因素。
根据2011年贵州全省中学升学考试统计调查发现,在2011年的中考中,全省9个地(州、市)文科综合学科评价体系如下:贵阳市、六盘水市、黔南州、铜仁地区、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地区、黔东南州8个地(州、市)均未将地理纳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范围,只有黔西南州把地理学科纳入中考范围,以30分制计入中考成绩。在调查中发现,黔西南州学校的学生,由于地理学科以实考分数计入中考总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即使是被迫学习,学生的地理知识素养都要稍高于其它地州市的学生。
由于对地理学科重视不够,在课程安排、任课教师安排方面也不尽合理,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授课,也是造成贵州省农村初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不足的原因。
三、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养成教育的建议
1.改变现有教育评价体系
针对学生地理素养偏低的现状,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措施是完善现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在中学推行学分绩效制,把所学各门学科按照学分计算绩效,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德、智、体等各个方面。教育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解放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的学校教育要扭转办学理念,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重视各学科教学的均衡性。因此,提高学生地理素养需要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2.改革现行中考制度
学校不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其根源在于现行的中考制度。由于没有将地理学科纳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范围,加上学校师资有限,为抓升学率,学校不得不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学中。如果将地理学科纳入中考范畴,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就会截然不同,如黔西南州以30分制将地理计入中考成绩,学生对地理学习态度认真得多,对地理学习就不会显得漫不经心。而其它地(州、市)由于地理学科没有纳入升学考试范围,平时学习也只是科普性学习,属考查科目,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影响。
3.加强实践教学
由于大多数农村学生没有条件外出进行较大范围的旅行或独立到陌生环境的经历,他们利用地理知识特别是地图知识的机会不多,没有直接感受到地理知识对生活和生存的实用性,最终淡化了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地理素养偏低。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只有开设实践课程,使学生真正运用地理知识,通过对地理知识的运用激发其强烈求知欲。新课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实现学生地理素养提高,必须注重实践课设置,通过实践课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使用地图、采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在实践课中养成良好的地理素养,达到提升学生地理素质之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世纪的中学生是在“素质教育”方针指导下培养的新一代人才,素质教育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地理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步伐的重要支撑,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十分必要。因此,改革中考制度,完善学科评价体系,加强地理教学设施建设,推广实践教学,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教育,提高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的地理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2010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西部地区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对师生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课题批准号:FFB10803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