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在加减法教学中的运用

2013-12-29曹存元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2期

众所周知,小学生都具有爱玩的天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想要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升上来,那么从学生的天性出发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开展加减法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知识,从而喜欢学习。

一、利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课堂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当中。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数学教学当中,这是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巧妙地将故事融入数学课堂中就可以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因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都有着爱玩的天性,同时对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将一些适当的、直白的、暗示性较强的故事融入教学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解加减法这一课程的时候,笔者为学生讲了《小明买苹果》的故事:小明生日的时候,他的妈妈给了他十元钱让他去买自己喜欢的苹果,小明在超市买了十个苹果,但是中途碰到同学,给了同学两个,于是小明就又买了两个补上。请问小明一共买了几个苹果?

生1:买了十个。

生2:买了十二个。

师:为什么是买了十二个呢?

生2:因为小明给了同学两个,然后又买了两个。

这一堂课学生先是被笔者的故事吸引了,在通过小明买苹果的过程中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算式:“10-2+2=?6K9rIKoLtf4DV+z1LG0qKw==”而这正是笔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去进行强制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同时自行地展开思考,这样一来,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就会记忆得更加深刻。

二、利用故事延伸出加减法,让课堂与生活相连接

故事源于生活,知识同样源于生活,从故事的角度去阐述生活,从生活的角度引出知识,这几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引入故事,并以生活的角度去开展教学,其所具备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特别是作为好奇心非常强的小学生,在将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的同时为其讲解知识点,其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比如在笔者讲解加减法知识的时候,同样是以上述《小明买苹果》为例,当学生得出了“10-2+2”的算术式后,笔者继续将故事进行延伸:买完苹果的小明回到家时发现爸爸也买了十个苹果,但是因为邻居家的妹妹想要五个,于是小明只好将自己的苹果给了妹妹五个。那么小明的家里还有多少个苹果?

生1:十七个。

生2:十五个。

生3:二十个。

师:为什么是十五个?

生2:之前小明买了十个,给同学两个后他又买了两个,这样他还是十个,但是因为他给了妹妹五个,所以还剩下五个,加上小明爸爸买的那十个,一共是十五个。

可以说学生2在认真听故事的同时也在认真思考,并得出算式:“10-2+2-5+10=?”

买苹果的故事是生活中时常会发生的,将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故事融入教学当中,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激发了其思考的意识,让其在听取故事的同时能够对故事中涉及的加减知识进行整理,这正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三、利用故事构建学习情境,让课堂练习引人入胜

在这一节课中,当笔者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其变得更加形象,笔者特意将准备好的苹果拿出来,然后选出四名同学分别扮演小明、同学、妹妹、小明父亲。像这种情境构建的教学方式不仅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从而掌握知识。

买苹果的故事已经让学生记忆深刻,所以当四名学生进行表演的时候,笔者不忘将知识点阐述给学生,让学生结合知识点去欣赏表演。

这时,扮演小明的学生突然弄掉了一个苹果,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地说:糟糕,小明弄丢了一个苹果,现在还剩下几个苹果了?

这时学生纷纷回答还剩下十四个。

师:那么请大家将算式写在本子上。

于是学生纷纷列出算式:10-2+2-5+10-1=14。

这个时候,笔者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通过故事与情境架设来诠释知识点,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知识,这显然比起直接灌输知识来说要好得多。

总而言之,有效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其在愉悦的同时学习到知识,还能让学生懂得通过数学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看待生活,这对他们日后的数学学习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