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动
2013-12-29曹建林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其他知识的学习,是展开其他学习活动的基础,因此,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容忽视。放眼现在的数学课堂,提到数学概念,教师更多的是细致、透彻地讲解,希望学生能赢在起跑线上,第一次就对概念有个正确的认识。但往往事与愿违,对于教师硬塞的概念,学生的认识并不深刻,反而是一知半解。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不妨换种方法,也让学生在探究中走进概念,认识概念,深化概念。下面,笔者就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探究性活动的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找准探究活动的“点”
1.概念的引入之时
数学里每个概念的形成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为了某种目的而发展起来的。教师在概念的引入时,可以设计一些类似历史发展的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字母式子的简写方法时,设计这样一道题目:正方形的边长是x厘米,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很快写出x×x,结果发现,字母x和乘号非常相像,更有一部分学生自发地将x写得大大的,而把乘号写得小小的。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乘号可以再写小点吗?学生说可以写成“·” ,“能不能再写小一点?”“那就没有了。”“是啊,字母x和乘号太像了,科学家也曾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想的方法和大家想的方法一样,可以把乘号写成小圆点,也可以省略不写。” 这样的概念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概念的产生过程,产生一种学习的迫切性,不再是教师的硬塞,而是学生自发的探究。
2.属性的揭露之时
每个概念都有一定的本质属性,只有学生全面认识本质属性,概念的认识才比较深刻。例如,在学习了钝角、锐角之后,可以出示一组角,这组角的方向不同,边的长短不同,有的可以直接用眼睛gLiGVQEOzKJcfwRUXsFk04Dbw68wSMuZW27KxBxOBq8=判断,有的要依靠三角板判断。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对钝角锐角的认识就更深刻了,知道角的钝锐与方向无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只有将角与直角进行对比,才能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
二、优化探究活动的“法”
1.重视情境的创设
情境可以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魅力,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周长这一概念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一只小蚂蚁在一片叶子上散步,它沿着树叶的边线,正好走了一圈。给你一片树叶,你能画下小蚂蚁的散步路线吗?抽象的周长变成小蚂蚁的散步路线,学生会轻松愉快地画下周长,在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周长,教师再揭示周长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2.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可以是对错误的纠正,也可以是补充完善,小组间的你一言我一语,都是学生智慧的表现,思维的结果,可以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当然,这需要教师合理地分组,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视情况而定,防止小组合作成为个别学生的舞台,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都有所收获。
三、拿捏探究活动的“度”
1.开放的“度”
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如果太开放,就会出现学生很热闹地探究了半天,却一直找不到方向的现象,这样的探究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但如果太细致,就会出现教师出示的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给出整齐划一的答案,这样的探究没有丝毫的价值。因此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能思考出来的,教师坚决不帮,对于学生可能会遇到麻烦的地方可以适当提醒,抛砖引玉,指明方向,灵活掌握,课堂上也可以适时调整探究的方案。
2.抽象的“度”
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同样的概念可以表现为不同的抽象程度。例如,在一年级,只要求学生能从很多的图形中找到长方形,初步认识长方形;到了三年级,就要求学生清楚地知道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符合这些条件的才是长方形,对于是不是长方形都要能说出足够的理由。对于概念的本质属性抽象到什么程度,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正确把握,不可拔苗助长,但也不可简而化之。
3.评价的“度”
教师的评价就好比风向标,可以指引学生。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给予客观的评价,不仅重视探究的结果,更要关注探究的过程。例如,“你们组的同学合作探究得真好,一个同学在发表意见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倾听。”“这是我们组的意见。”“哦,我明白了,你发表的是你们小组的意见!真好!”“我发现你们小组用到了材料钉子板,新颖!”“你们小组的探究结果和数学家的答案不谋而合,恭喜你们!”……这样一些简单的对话和评价语,有的关注倾听,有的关注合作,有的关注结果,暗暗地告诉学生教师不仅只看结果,也在随时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不只看某一个人,而是关注整个小组,渐渐地,学生就学会合作探究了。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离不开探究活动,探究可以让概念的教学变得生动,探究可以让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
(责编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