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点滴
2013-12-29蒋云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第二学段起,每册都安排了一个单元集中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学生在日常解题时却从没有使用过这些策略,从而使策略的教学流于形式。怎样改变这一现状?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做法。
一、长线布局,把握策略的渗透、延伸
策略的形成不是一个单元、一堂课就能达成的,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所以要提高策略教学的实效,就要做到长线布局,在单元教学前(甚至低段教学中)进行渗透,在单元教学后注意延伸,经常呈现相关问题情境,巩固、强化学生的策略意识的渗透。如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第一学段一年级(上册)在 “分与合”、“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遍布了“一一列举”的解题策略内容,给学生积累了最基础的列举的意识;第二学段,教材编排了相应的内容,如用4张不同数字卡片组数,可以组成多少个4位数等,这类题意在促进学生寻求解题思路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对枚举策略的需要,进一步帮助学生孕伏策略的生长点;最后在第三学段正式学习一一列举的策略,让学生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策略,并在其他策略主题单元中进一步滚动应用。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一一列举策略的感悟,同时也让这一策略得以延伸、运用。因此,教者必须把握教材,重视策略教学的长效性,才能让学生的策略意识在心里扎根。
二、“串线”、“结网”,帮助学生提高应用水平
苏教版教材相关策略单元的编排从例题到习题的跨度较大,变化较快,导致部分学生在解决新的问题时很容易出现思维障碍。具体表现为学生在例题学习时轻松,思路清楚,但在综合练习时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教学时要精心设计问题,注意“串线”、“结网”,形成知识体系,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应用的水平。
例如“倒推”策略的教学,教材上给出了“倒橙汁”“送邮票”“送卡片”等不同材料、不同结构的问题,如果不好好研读教材,很容易上成习题课,无法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若将这三个问题串成了一个系列,让学生在比较之后感受题型的类似之处,旨在发现这一系列题目的共同特性就是“知道了现在的情况要求原来的情况”,解这样的题目一般采用倒推的策略。这样加强各问题结构特征的横向比较,让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灵活应用策略,能深化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策略的使用不是单一的,它是综合的、多层次的。同一道题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策略解决,或者一种策略使用时还要配合多种其他策略。比如,替换、假设策略的教学,除了替换、假设这一主策略外,为了便于学生解题往往还要配合使用画图、列表等策略,这时教者就要注意“织网”,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时策略的综合性、多样性。
三、置身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策略的价值
学生只有充分体验策略的价值,才会在解决问题时把它作为策略去使用。如四年级上册的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掌握这一策略很快,但实际解决问题时却很少使用。课后和学生交流才知道,这一组课后问题信息量少,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就能轻松解决,而列表法却要通过画表等繁杂的过程,学生当然弃之不用。于是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不再一问一问地出示问题,而是把图中信息和两个问题同时抛给学生,即直接出示“三个小朋友买文具,小明买3本用了18元。小华买了5本。小军用了42元。小华用了多少元?小军买了几本?”学生一下子接收了这么多信息,难以消化。这时我再给学生空白表格,让学生填空。
总之,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不能满足把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作为教学目标,更不是把策略作为附加在解决问题之外的负担,而应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使用策略的意识。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