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情感化 促进学习自主化
2013-12-29戴幼玲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更改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学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激励、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一个猎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数学教师要用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及教师自身的情感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
一、创设情感化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学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平和的心态和真诚的微笑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教师要用爱学生的情感去创设和谐的氛围与美的意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有春风拂面之感。学生学习时,教师要以平等身份参与其中;学生困惑时,教师要耐心引导,细心启发;学生回答时,教师不是冷面裁判员,而是热情的欣赏者。只有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信互动,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使学生真正喜欢课堂,喜欢学习。
例如,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在“日”字格上写“10”,谁知刚写完,底下就有学生大声说:“教师,这个0写得不好,要斜一点。”教师回头看了看学生,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诚恳地问大家:“允许我重写一遍,可以吗?”学生说:“可以。”教师又认真工整地写下10,写完后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纷纷说道:“好多了。”教师微笑地回头说:“谢谢你们对我的鼓励。好,现在你们每人写一个10,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写得还要好!”这样,全体学生都认真地练习写10,力争超过老师。在这种民主、和谐而又欢快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怎能不感到学习的乐趣呢?
二、呈现情感化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乐学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习数学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单调。因此,教师要注重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予以情感化的包装。可以通过类比、夸张、拟人等方法,把学习内容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或游戏,从而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易学、乐学。
1.创设生活情境,为学习内容注入生命力
从心理学角度看,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地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学起来倍感亲切、生动、真实,也就乐学数学了。
例如,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特级教师吴正宪课始先播放录像:随着优美的旋律,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游乐园,游乐园可热闹了……播放录像后,吴老师开始与学生交流。
师: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你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吗?
生1:我认为“激流勇进”和“滑翔索道”都是往下滑的,可以分为一类。
生2:我认为“观光缆车”和“勇敢者团”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在旋转。
……
师: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取个名字吗?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平移和旋转。
……
熟悉的生活画面,精彩的生活体验,通过情境创设,使书本上枯燥的数学题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有趣的学习之中。
2.善于旁征博引,为学习内容增添美感
一些难理解的、学生易错的知识,教师要善于挖掘其内在的东西,运用类比的方法,采用调侃的语调,旁征博引,既为数学知识增加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又增强了数学的美感,有助于学生接受,易于掌握。
例如,乘法应用题:“一盆花5朵,3盆这样的花一共几朵?”学生解答时常写成加法算式5+3=8,我反复强调有“3个5朵,要列成5×3”,却不奏效。于是,我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加法算式一写可不得了,5和3吵起来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一个是5朵,一个是3盆,加起来是8朵吗?这是不对的,因为它们的单位名称不一样,不可以直接相加。”学生们听了开怀大笑,在笑声中启迪了思维。
又如,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相等时,比较三个图形的面积,结论是圆的面积最大,其次是正方形的面积,最小是长方形的面积。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个叫周长的人,他长得身强力壮,长期在皇帝的身边当警卫,深得皇帝的喜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那年冬天,周长年迈的母亲一病不起,周长只好奏报皇帝,要求归家种田照顾母亲。皇帝答应了,并准备给他一块田地,皇帝说:‘朕给你一条绳子,你用这条绳子圈地,圈多大的地,那块地就是你的了。’周长拿了绳子,若有所思了一下,马上走到一块肥沃的土地上,圈了一块圆形的地。同学们,周长为什么不圈正方形的土地,而圈圆形的呢?”这样就给数学知识赋予了美丽的童话,学生听了印象特别深刻,在美的享受中学到了新知。
三、生成情感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好学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课前应预设充满探索性、情感化的教学过程,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希望,使他们都拥有一颗强烈的上进心,乐学、善学、好学。
1.设置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此,教师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好奇、好胜、好思、好探究的积极参与状态之中。
例如,学习工程问题时,教师可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前些日子,老师了解到我们城里有一段公路需要修,引来了好几家工程队。这不,今天一早,就有两个工程队找到了建设局的王局长。甲工程队说:‘包给我们,保证15天完成。’乙工程队说:‘包给我们,保证10天完成。’王局长说:‘由于这段路是交通要道,必须在10天以内完成。’……”“帮王局长的忙”引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了探究的欲望,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2.引导知识的“再创造”,体验学习探索的乐趣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及结论是怎样猜测和探索到的。
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推导方法时,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设想,再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最后得出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教学,学生情绪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推导方法多种多样。学生有的把圆转化成近似的梯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也有的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个近似的三角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方式,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创设更大的思维空间,给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数学知识,去感受数学的魅力,去体验发现和创新的乐趣。
总之,教师要通过充满情感的创造性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有趣、易学,从而乐学、好学。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