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课堂的细节 生成灵动的精彩

2013-12-29谈悦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2期

一、适时板书:让课堂拥有流畅

【片段1】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师生做数手指的游戏)

师:同学们真聪明,像这样一根手指,一个指缝,一根手指,一个指缝……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一间隔的物体有哪些规律。(板书:找规律)

师:生活中,像手指和指缝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还有很多(出示例题情景图),你能从图中找出几组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吗?

反思:一个好的开头往往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精心设计的一个小游戏,就能让学生理解什么叫一一间隔排列,接着很自然地板书课题,自我感觉知识点的培植还是到位了。当我课后还为自己的设计而兴奋时,一位听课老师的话点醒了我:课一开始就连续两次板书,看似完美,但打断了学生的思绪。的确,如果板书完“一一间隔排列”后跳过板书课题,直接出示情景图让学生找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感觉更流畅些。这样就不会把刚刚培植的一个知识点给“冷淡”了。那课题什么时候板书呢?一般不在开始,就在结尾。于是第二次试教时我尝试在小结时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从而顺其自然板书课题:找规律。板书适时了,课堂教学自然流畅了。

板书是无声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地运用。在课堂上,板书的内容所呈现的时间也要进行周密计划,以便与教学内容紧密配合,而不打断学生原有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对学生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促使其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以充沛的精力有效地完成一堂课的学习。

二、生成矛盾:用游戏点燃智慧

【片段2】

师(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生1:74棵。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这两种树是一一间隔排列的,排在两端的是柳树,桃树排在中间,所以桃树比柳树少1棵,就是74棵。

师: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生2:应该是75棵。

师:为什么?

生2:不知道怎么解释。(很多学生也表示有这种情况)

师:赞成74棵的同学请举手。赞成75棵的同学也请举手(约各占一半)。答案不一致不要紧,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请3位男生上来,手拉手围成一圈后,把手放下):每两个男生中间站一个女生,可以站几个女生?

生:3个。

师:请3位女生上来站一站。如果站在上面的是5位男生(再请2位男生上来),还是这样站,你觉得可以站几个女生?

生:5个。

师:如果是10个男生呢?

生(脱口而出):10个女生。

师:我们再看刚才的问题,那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生:75棵。

反思:在课后与一位听课教师交流时,他问我:“最后一题练习题,你是不是预设到学生的答案不会一致?”我笑了笑,没等我回答,他又问我:“学生争论不下时,你不急于出示答案,也不讲解正确答案,而是和他们做游戏,是不是之前安排的?”接连两个问题,既是对我这节课设计的肯定,又点出了这一题的关键所在。的确,这节课的内容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时,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而学生对圆形池塘边间隔着栽柳树和桃树的情形理解上却有一定困难,由于思维的定势,肯定会得出74棵的答案。然而想象能力较丰富的学生一定会想到形象的“栽树图”,从而得出75棵的答案,但又无法用数学的语言解释。这样“两派”顺势产生,矛盾在所难免。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规律的普遍模式与特殊情形呢?我准备了上面那个直观而形象的小游戏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一矛盾便自然化解了。游戏结束了,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细节虽小,却不容忽视,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研究;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学的大理论、大智慧。教师只有探究课堂的细节,才能生成灵动的精彩。我们的教学不是简单地重复课本上的语言文字,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泉眼”,要使“源头活水来”,就得用活教材这一资源,以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更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从而还学生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