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 反思 对策
2013-12-29胡宝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教学一年级学生,使他们建立数的概念及培养初步的数感与估算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估算教学不尽如人意,陷入了种种尴尬境地。
片断一:教学“认识11~20各数”
师:请小朋友们观察草莓图和雨伞图,估计一下草莓和雨伞各有多少,再数出来。
生1:草莓有14个。
生2:草莓有14个。
生3:草莓有14个。
……
分析:孩子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想成为“估”得最准确的人。但面对情境图中的草莓和雨伞,学生可供发挥的余地很小,便自动忽略了教师的第一个估算要求,直接数出了草莓和雨伞的数量。教师不让学生去数,但他们还是会偷偷摸摸地数,并把“数”的结果作为“估”的结果。教师想让学生去估一估、猜一猜,对估计有个初步的感知,可他们却不领情。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这样的估算意识培养宣告失败。
片断二:
(出示:48+3、74+5、32+20、2+36)
师:先说出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
(听教师读完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立即拿起笔,开始完成课堂作业)
……
分析:在笔算之前,教材提出了估算的要求,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计算前先估算出得数的大致范围,以减少计算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但学生却“功利”地认为先估计浪费时间,没有实际性用处,直接做题比较省事,于是对先估算的“软”要求视而不见,直接完成看得见的竖式计算。
片断三:
(出示:34+45、4+62、87-49、53-8)
师:估计一下各题的得数是几十多。
生1:34+45的得数是七十多。
生2:4+62的得数是六十多。
生3:87-49的得数是三十多。
……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4:34+45=79,所以是七十多。
生5:4+62=66,所以是六十多。
……
分析:绝大部分学生是先算出得数,再根据得数确定是几十多。看来,在估算百分百正确的背后,学生几乎没掌握估算的方法。长期以来,学生已习惯于精确计算,估算意识相当淡薄,对估算的作用与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使他们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感到“不习惯”,遇到类似问题时惯性地以精算代替估算,使估算流于形式。
从上述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待估算的具体表现是为估算而估算,即要求估算却用精确计算,不会主动运用估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由此引发笔者对估算教学问题的一些思考。实际上,估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曾经有学者做过一个统计,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进行精确计算和运用估算的机会来比,后者要多得多。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些做法,以期优化估算教学,达到新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好估算可以更方便我们的生活。一年级的估算教学有别于其他的学段,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计算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学生可以灵活地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寻找契机组织班级学生观察、分析,让他们知道自己比哥哥姐姐矮一点,比弟弟妹妹高一点,比爸爸妈妈矮得多;知道10比12少一些,比8大一些;知道28在20与30之间,但更接近30;知道100页书大约有多厚,40分钟大约有多久,1米大约有多长……
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应尽量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估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明白一个人在一天中估算的次数比精确计算结果的次数要多得多,从而突显了估算应用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估算的作用,培养估算的意识,最终从精确计算中“走”出来,做估算的有心人。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估算教学要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估算教学必须创设合适的情境,并且在情境中逐步渗透。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中,教师要适当地加入一些估算的情节、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培养估算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小小商店”一课中,有这么一题:“小红拿100元到玩具店买玩具,一件48元,一件45元,她的钱够吗?”这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会用精确计算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个别学生看商品价格的十位就知道钱够了。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请学生说说用估算来解决问题有什么优点,然后再问买三件或四件商品大约要带多少钱,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利用估算解决问题了。学生会逐渐感受到估算很简单,没有算出精确结果也能解决问题,进而体验到估算的优越性,激发了他们对估算的学习兴趣,在他们心里埋下估算的种子,为后面的估算教学打好了基础。
三、正确评价,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听到教师对学生进行“比一比谁估得最准”“××同学最能干,估得的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只会误导学生追求估算结果的精确性。笔者认为,估算结果并不具有唯一性,也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越好,而要关注学生估算的过程是否合情合理。
例如,估计一堆苹果有多少个时,学生可以凭借数感,直觉地说出苹果的个数;也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数出10个苹果看看占多大地方,再看看这堆苹果大概有几个这么大的面积,由此估算出苹果的个数。
由此看来,估算方法多样,教师切忌统一估算方法。估算的结果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误差大小之说。教师不应责备学生的估计与实际结果相差悬殊,而应组织学生检查自己的估计过程,引导他们做出调整,利用反馈改进估计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
四、合理运用,养成学生的估算习惯
学生有了良好的估算习惯,就会自觉地实施于数学学习中,从而形成“学习估算——运用估算——体验成功——养成估算习惯——进一步学习估算”的良性循环,充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上街购物,可以对所带的钱估一估能买哪些物品,花去多少钱,剩下多少钱;在路上也可以进行估算,凭借以往的经验,估一估到学校需要几分钟,会不会迟到;还可以用估算来检查自己解答后的答案……合理的估算检验方法,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错误,及时订正,是一种高效的检验方法。
估算的习惯不是教出来的,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形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强各种类型的估算练习,从而帮助学生灵活掌握估算方法,学会主动地用估算的眼光观察数学问题。
估算,让我们告别了以追求结果正确性为唯一目标的呆板计算,迎来了富有朝气的人文数学。加强估算教学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要提高对估算教学的认识,用好教材中的有关资源,挖掘教材中有关估算的题材,有计划、有目的地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习惯,把新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