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30%学生“问题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及对策
2013-12-29杨君慧
现在的数学课程编排上有很多与老教材不同的地方,特别是问题解决这一块,与原先的应用题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都在研究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这一内容。开始研究时,我也把研究内容定为“问题解决策略研究”,但是在研究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课题的切入口太大,经过反复思索,决定把研究内容定为“后30%学生问题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及对策”。因为我觉得后30%学生在数学学习,特别是“问题解决”方面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去帮助,而要帮助他们,我们首先应该清楚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知道他们的需要才能对症下药。
总结现在的小学数学中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对显性的、单一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容易地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很少有学生去尝试分析,特别是后30%的学生,他们每次考试遇到“问题解决”这部分内容都要失分,慢慢地对学习数学就失去了信心,成绩也越来越差。他们在“问题解决”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呢?他们为什么会那么怕“问题解决”呢?
我觉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后30%学生的思维能力差,他们会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再加上长期在数学上遇到困难和成绩的不理想,难免会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问题解决”这一块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又很多,久而久之,他们看到“问题解决”就害怕,不知从何处入手。其次在于这部分学生阅读能力弱,有些根本连题目都读不懂,不知题目讲的是何意。第三是后30%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不够,拿到题目,不会分析,不知是属于哪个类型的,更不会运用一些辅助手段解决问题。
在上述背景之下,要解决后30%学生学习“问题解决”中的困难,只有先梳理清他们的问题,才能想出对策,让后30%的学生也能轻松且高质量地进行学习,能面对实际情境自己学会阅读,学会收集数学信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和思考方法来解释一些复杂的数学情境,最终学会自己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此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他们乐于学习。
为了深入了解后30%学生在学习“问题解决”中的情况,我在班级中挑选了后30%学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这部分学生平时课堂及作业的观察,发现学困生在“问题解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小学低年级所涉及的“问题解决”类型不多,概括起来在“问题解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计算困难或题意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