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2013-12-29乔秀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2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活”起来的课堂,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放飞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营造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氛围,而且有利于养成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而让课堂“活”起来的根本,就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人、因时、因课,采用多种多样、切实可行的灵活导学方法。

一、巧妙设计教学环节

课堂是师生展现自我风采的场所,是动感十足的文化阵地。一堂精彩的课往往能让人精神振奋,回味无穷,令师生进入忘我的境界。因此,我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与喜悦。

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我首先出示一个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在学生发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后去掉其中一根棒,得到三角形的教具,再让学生拉或压,感受三角形有没有变化,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忆在什么地方见过三角形?学生七嘴八舌:“房屋的大梁是三角形的。”“我们用的三角板是三角形的。”“自行车上的横杠和侧杠组成了一个三角形。”……通过回忆,学生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三角形。此时我没有给学生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学,并让他们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让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发言,说出本组交流的内容。如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的构成,为什么在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三角形物体……这些知识点学生都能提出。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是有潜能的,是能通过自己的大脑去学习知识的。最后我让学生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师,让他们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一种新型的自行车,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整节课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家轻松愉快地学到了新知识,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组织“小组研讨”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好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发言交流的机会,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互相启发,共同研究,使学生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有利于培养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重要的是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自我的机会,使思维真正地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教学中组织“小组研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参与多项交流,确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及教学效果,然而我们的小组合作很多是流于形式的,在小组研讨的过程中往往看到的只是无序的热闹、困惑的眼神;听到的是苍白的语言;感触到的是贫瘠的思想。因此在小组研讨的时候教师要精选讨论的内容,要寻准讨论的时机,要唤起讨论的热情,要留足讨论的时间,要加强讨论的指导。

例如在教学“工厂要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加工364个,5天完成,实际只用了4天就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加工多少个?”时,我在引导学生顺利得出“364×5÷4-364=91(个)”这种解法后,一个学生举起了手,他竟然说出了我没想到的解法“364÷4”。学生顿时就唧唧喳喳地议论开来。看到这种情况,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抛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只见他们时而皱眉思索,时而画图,时而激烈地争辩,时而静静地思考……我来到学生中间,静静地听他们争论,细细地看他们探索,时而给予点拨,而更多的是做一名听众。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这是一种简洁而又正确的方法,我也表扬了学生的别具匠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这次的讨论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实践证明小组研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研讨中优等生的才智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全体学生都充分参与到了教学的全过程。精心设计小组研讨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自由地交流和讨论,有利于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课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三、准确把握“教材、教师、学生”三者关系,合理使用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说明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个重要因素。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是个动态结构系统,在这个结构系统中,一方面教师是以教材为中介,是认识学生、教育学生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个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中介,是探索、掌握知识的主体。教学中只有让“教师、学生、教材”做到三位一体,合理地使用教材,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课堂“活”起来。

事实上,教材本身没有多大的趣味性,正如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既然教材只是个例子,就是可以改变的。教材只是学科知识的一个载体,而知识是实践者思维的火花留下的永恒的闪光。当它经过教师之手走向学生时,教师怎能照本宣科呢?社会发展气象万千,学生个体色彩斑斓,如何使教材真正能符合学生的实际?这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合理地使用教材,甚至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学生与教材之间修筑一条传递知识的绿色通道,使学生对教材的体验更深。因而在教学中,我改变了那种“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并滔滔不绝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管学生感受的“注入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而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新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在哪见过圆?”然后伴着优美的音乐用课件出示:石子落下水面漾起的波纹,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美丽的圆形图案。在对美妙图案的欣赏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圆的欲望,接着引导学生认识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最后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的圆有效地整合进本课的教学,从而放大了圆的内涵。这样的设计虽然改变了教材编写的思路,但是学生能够在相对独立的探究空间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圆的文化形成特别的感受、体验,能够折射出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的魅力。

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说明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动手操作是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动手操作既可以开发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进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创造力的凸显。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把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越拉越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平行四边形越拉越扁”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底没变,高发生了变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关系……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那么如何能把我们手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研究它的面积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快就想出了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可以把平行四边形拼成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这时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拿出来,有的沿着高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有的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梯形。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只要是沿着高剪开都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且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很快他们就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并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生才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