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在“乐”中记
2013-12-29王兆云
一、情景再现
镜头一
又到音乐课了,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个个兴奋得如快乐的小鸟。新课伊始,我先让学生一齐背唱上一节课学习的歌曲。琴声响起,学生劲头十足地唱了起来,可是唱着唱着,声音变小了,凌乱了……我很生气:“怎么不会唱啦?”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说:“歌词忘了。”
镜头二
星期一的早上,刚走进校园,迎面碰上一位熟识的家长,她热情地跟我打招呼:“······王老师,我家孩子现在可喜欢唱歌了,昨天晚上还把新学的《小苹果》给我听,只是里面有一句‘长满了肉来吃一多’是不是应该唱成‘长满了肉来吃一口’呀?”我一听赶紧解释说:“哦,应该是‘长满了肉来汁液多’。怪我上课时只领着学生认读了歌词,却没有理解歌词的意思。”
二、问题的提出
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有的识字不多,有的一字不识,音乐书中的歌词对于他们来说犹如“天书”,因此,认读、识记歌词成了孩子们学习歌曲的“拦路虎” ,那么如何帮学生巧妙地识记歌词呢?这对每一个一年级的音乐老师都提出了疑问。
三、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每一首歌曲的歌词都不相同,记忆的方法也各有巧妙。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步总结出认读——理解——巩固三部曲,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1.弄清顺序,逐字认读是基础
大家都知道,因为音乐书中的歌词必须与每一行乐谱的音符相对应,所以,一首歌曲如果有多段歌词,那演唱顺序就会与平常读书的顺序不一样。不是一行一行按顺序往下读,而是要一行读过以后,跳到下一行谱子下面再读。教学中,我先教学生弄懂读歌词的顺序,让学生跟老师一句一句地读,然后让学生用手指着歌词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认读了两遍以后,学生不但能基本记住歌词,而且对一些比较简单的字能很快记住。这样一天一天,学生认识的字多起来了,认读和识记歌词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2.激发兴趣,理解记忆是关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柯达伊也曾说过:“我们一定要在学校里采用使儿童感到愉快而不是痛苦的方法教授音乐和唱歌,培养他们渴望音乐的情感,这种渴望将持续终生。”的确,只有培养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学习、借鉴、实践,我逐渐总结出以下几点,在这里与各位同仁共榷。
利用动画,吸引眼球。一年级书本中的歌曲和歌词虽然短小,但对于刚上学的几乎不识字,没有一点生活经验的小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不失为一种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能运用多媒体设计动画则更加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在教学完《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时,我向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Flash动画:美丽的五星红旗在高高飘扬,五颗金星一闪一闪,小学生站着整齐的队伍在向国旗敬礼。我指着红旗,学生兴奋地唱着“国旗国旗真美丽”,我又一指国旗上的星星,学生接着唱道“金星金星照大地”,随后视频上小朋友想象自己变成一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吻国旗。这样,生动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您。”整齐响亮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
结合游戏,寓教于乐。一年级小孩子活泼好动,喜欢玩各种各样的游戏, 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把音乐与游戏融汇在一起,既能让学生愉悦身心,又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歌曲。例如,在教学歌曲《传、传、传》时,我结合“击鼓传花”的游戏,让孩子们围成一圈,随着音乐,教师击鼓,学生边唱边传花,中间的间奏处,教师的鼓声停了,学生拿着花在想:把花该抛给谁?歌声响起,花抛给另一个人,游戏继续,唱到最后一句“传到最后一个就是你”时,花传到谁的手里,谁就站来表演一个节目。这样几轮游戏下来,学生不但学会了歌曲,连平常几个上课特别让老师操心的小调皮都围着我说:“老师,今天的歌,我也会唱了!”
借助故事,激发想象。低年级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年龄虽小却能把一个个小故事讲得有头有尾。可见故事的作用之大。在教学中,有些歌曲歌词很长死记硬背效果不佳。本着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趣的教学理念,在唱歌教学中将一些情节描写的歌曲编成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记住歌曲内容,然后将故事转编成歌曲。如歌曲《守株待兔》教师可让学生自己练习讲述有关的寓言故事;再比如歌曲《快乐的小木匠》教师也可以把它编成一个勤劳的小熊的童话故事:“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路边开满了美丽的野菊花。有一只聪明又勤劳的小熊,他每天都努力的干活,沙沙沙沙、嚓嚓嚓嚓,他是一个小木匠,帮助森林里的小伙伴制作各种东西,大家可喜欢他啦……” 讲述故事时把歌词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并在讲述时强化记忆。这样的教学比起单纯的背诵,可谓事半功倍。
创编律动,边歌边舞。很难想象如果让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孩子安安静静地坐着上完一节课,会是怎样的情形。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爱唱爱跳。根据歌词创编律动,不仅可以活跃学生身心,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歌词,进而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在低年级教学阶段,这是常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如在学会歌曲《小猴子》后,先让孩子们联系书上的插图,回忆动物园里的小猴子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动作,请他们上台演一演,看看谁学的像,然后选取典型的动作,在老师的带领下边唱边跳,尽情地表演。而对于具有某种民族特色的歌曲,律动时还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该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例如在教学歌曲《亚克西,巴郎》时,我不仅让学生根据歌词一边唱一边做叠被子、刷牙齿、洗脸、洗手的动作,还在间奏处让学生做耸肩、敲铃鼓等动作,他们学得很快。总之,创编律动边歌边舞,既增加了学生对歌曲的兴趣,又让学生在表演中记住了歌词,可谓一举两得。
三、反复练习,加强记忆来巩固
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存在着遗忘,学生学会了唱歌,还要不断地复习巩固,才能加深记忆。复习歌曲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让学生把新学的歌曲唱一唱,也可以在新课开始时先唱一唱前面学过的歌曲。经常性的复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记忆歌词,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情绪的把握。
心理教育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总之,在歌曲教学中不能单一的使用同一种方法,即使方法再灵,用得多了,也就灵不起来了。一个聪明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征,使用各种各样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 ,这样学生肯定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愿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能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思考,善于积累,善于总结,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诞生在我们充满生机的音乐课堂上。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