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问”艺术

2013-12-29李炜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2期

爱因斯坦说过:“其实我并不是什么天才,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多成就,主要是我比较喜欢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已,但是我认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更有价值。”的确如此,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是打开思维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驱使学生不断探索知识奥妙的原动力。因此,我们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质疑机会,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问”。

一、在课题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艺术

在教育教学中,教材的资源主要都是来源于课题,当然在课题里我们还可发现很多的问题。在课题中学生可以提出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这不是为了让学生彻底学懂知识,更多的是希望在提出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勇气,也就是培养其良好的提问题的习惯,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最终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例如,讲授“角的度量”这一节时,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量角器,因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有什么特点,然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学什么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学生举手如林,有的说:“为什么量角器要制成半圆形的?”“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各有什么用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断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这样可有效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进而激活学生无限的创造欲。

二、用多种解法引导学生提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规律,着重强调教学需要从学生已知以及生活实践出发,让学生能够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来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并鼓励学生对常规解法发表质疑,这样才能有效地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进而发现新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四年级“一般应用题”练习课教学中,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某工厂加工一批服装,原来每天加工60件,需要6天完工。现在要想提前一天完工,平均每天要比原来多加工多少件?多数学生的解法是60×6÷(6-1)-60=12(件)。教师引导学生: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呢?好在哪里?是怎样想的?最后请两名解法与众不同的学生展示解题的过程“60÷5=12(件)”,并交流解题思路。同一个问题,让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能展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三、学生对教师的提问

在传统思维里,教师讲的就是真理,而真正的真理都是需要经得起质疑的。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时常教导学生对待数学需要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不可被动地去接受,时刻都需要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与质疑意识。

例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可事先向学生展示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通过实物对比分析可得知,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此时就有学生提出:老师,你为什么不用其他不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来做试验呢?学生的思维开始蠢蠢欲动,踊跃地向教师提了很多问题:圆柱和圆锥若是等底不等高的,那么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是什么?圆柱和圆锥若是不等底也不等高,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并同时展开了激励的讨论。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妙趣横生、新颖的教学氛围,不仅可有效激发其学习的思维空间,同时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提问意识。

四、学生对生活的提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就在学生身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努力训练学生成为“提问者”。

教学中要注意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掌握了圆心、直径、半径以及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些知识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学生提出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锅为什么是圆的?”“VCD光盘为什么是圆的?”“运动场上跑道的两端为什么是半圆形的?”等实际问题。学生在经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深化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自身的问题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编 金 铃)